branded-educate-102  

老子曾在《道德經》內說過:『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也就是說,『道』猶如射箭拉弓一樣,弓的頂端因壓力而往下傾,底端則因拉力而往上提。也就是說萬物運作的道理是減少多餘的,來彌補不足的…….幹麼說這些?因為台灣目前要搞的12年國教,就是缺乏這個理念。

台灣的國民教育,到底需不需要排富?原本馬政府的初衷是認為不要,然後又塗塗改改,最後搞得全國難以適從。如果各位看倌能讀懂我前段所述,應該就知道我的立場了。本來社會上,有才與有財者,就應該多分攤一些資源,幫助弱勢。

images (2)這其實並非什麼仁義道德的大哉問,更非是施捨;這是自然的道理。因為社會在最初時,根本沒有什麼私有財產的概念。但最後因為人多了,資源少了,原始人類於是制定一個『巨靈』,也就是政府,居間調停分配的問題。因為與其讓大家為了搶一個雞蛋燒殺擄掠。還不如叫一個合法的暴力,管理與分配資源。

於是,社會內的許多資源,開始公共化。在皇帝時代,則是帝王化。管你什麼化,就是所有的財富,必須充公;而這個充公機制,根據英法哲人霍布斯(Thomas Hobbes)與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觀點,是人民自願放棄私利的『社會契約』。

然後,社會慢慢穩定了,但暴君卻變多了,於是英、美哲人洛克(John Locke)與傑佛遜再將土地私有化的概念介紹給世人,後人再將財產保護的觀念,慢慢制定在美國憲法中。19世紀後,歐美社會進入工業革命,政府為了獎勵財產的投資與再投資,就將財富資本化,發明法人機制,鼓吹資本市場,制定股債市工具,人類就進入了現代的資本主義社會。

images言下之意就是,財產的概念是經由無產化,到公有化,到私有化,再到目前的資本化。也就是說,人類的財富演化,是全體社會允許私有化的過程。那富人可以佔為己有嗎?不能,因為富人的財富,是社會給你的,現在社會需要,理應繳出回饋,且越富繳越多。也就是這個『量能付費』的原則,富人當然要多分攤國民教育的成本。因為你們的錢,是社會給你的,『不全是你賺的!』

這就來到排富的技術問題,114萬的家庭所得是否是個合理的門檻?我認為不是,因為太低了。一個月收入9萬的四口家庭,如果扣除房貸、食物、交通、水電、零用、孝親等等費用,可能剩餘不到2萬塊。這點錢,存起來都不夠用,如果拿來付學費,且家中又有一個以上的高中生,這會讓114萬與113萬的家戶,有等級式的差別,恐有失公允。

                                        為何制定公平制度那麼重要?

因此要排富,我建議門檻要拉高,要高到富人在支付這些學費時,絲毫不痛不癢?那要多少才夠呢?我認為一般家庭如果有每月10萬元以上的可儲蓄資金,應該就不會介意多花那半年6,00020,000元的邊際成本。

如果拿每月7萬元的四口家庭開支來算,17萬的月收入看起來合理,年收入則約為204萬。當然,我不是精算師,這個數字絕對不正確,我要說的是,如果要排富,要真正的富人才能符合,而非一般小康家庭;否則,這會加劇M型社會的趨勢。

        images (1)

那剩下的資金要如何支付呢?很簡單,首先,從軍購上扣,因為所謂的戰爭,是個假議題,是國際間老大哥們,為了要賺保護費所杜撰出的假危機,可以很容易用外交與經濟手段化解(還記得古巴飛彈危機、閏八月、廣大興事件嗎?台灣有發一顆子彈嗎?菲國呢?)。

畢竟,在這50年中,台灣本島有被一顆子彈打入嗎?沒有,但每年卻有不下百次的『中共威脅』。這種猴戲,還看不膩嗎?我主張軍購每年遞減2%。乃至20年後,剩下目前規模的一半一下。

此外,剩餘的教育資金,還是要從富人那裡扣,尤其是從企業稅上。我們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已經減免了30多年,一直到最近『產業創新條例』的展延,而從來未落日過,且砍至17%的極低水準。

f_451946_1  我主張將這個稅務優惠條款取消,因為看hTCACER、DRAM廠以及許多科技公司近來的表現,減稅根本沒有讓台灣的企業更加茁壯,反而讓省下的資金拿來炒房,使真正需要房屋的人買不起。此外,證所稅必須更加嚴苛、奢侈稅不取消、遺產與贈與稅恢復過往一半的水準。這樣一來,台灣的12年國教經費,絕對可以解決,且大部分可由中央買單。

再來,討論一下何謂國民教育。不是,教育絕對不是職業介紹所,當然培育職業的功能是其一,但絕非目前延長國民教育的宗旨。因為這是減輕學生負擔的舉措,也是培養適性教育的基礎。所以未來的入學與求學模式,不能再比照現在重視數、理、語言等供賺錢科目。

unique-furniture-of-google-offices就猶如我認為以後強迫式的工作時數只要制定在一天4小時就好,也就是目前一半的工作時數;未來的12年國教,培育謀職的科目,如數、理、語言、社會科學等,應該只要每日湊齊目前一半的上課時數就好;剩下一半,則是選修科目時間。如果學生希望,一半時間可以選擇在學校內發呆。就好像Google一樣,有間發呆室供你天馬行空。學生毫無強迫的功課需履行。但這往往是激發想像力的好時間。

在短期內,許多學生可能會覺得無所適從,而真正發起呆來。但長時間內,一般人都會有想要學習的動力。此時學校就可提供學生想學的課程。比方說上網找資料、把玩樂器、組band、兩性課程、天文學、命理學、瑜伽、靜坐、劍術、爬山、露營、遊戲、下棋、潛水等等。這些發呆課程,完全不受成績影響,但可自行提議加分項目。

awesome-google-office google-office-jousting-1336736839  

另一項非謀職型課程,則是納入須量化成效的課目,但也是以選修為主。內容含括激發思考,但沒有實用價值的課程;比方說批判性思考的鍛鍊、邏輯學、哲學啟發、人類學、族譜學、人文學、戲劇、體育、新聞閱讀等等。這些課程雖然沒有覓職的功能,卻有鍛鍊人格培養,以及價值判斷的功能,因此必須納入評分要項。  

如果未來的12年國教,失去適性教育的特性,重回補習班模式的填鴨制度,那根本就白搭了。我們的社會還是會在原地踏步、還是在服務企業與統治階級。學生還是會被訓練成一個麥當勞的接單機器,功能是服從上級命令與炸薯條。為了要讓這種現象不再發生,剩下的那4小時非謀職類課程,是提供學生尋覓獨特性向的關鍵環境。

1920世紀的教育是被一群企業家如洛克斐勒與卡內基所設計,因此人類被教育成標準化的馬桶,供企業主排泄用。我們已經花了100年的時間,徹底痛恨工作,如果不趁12年國教的契機撥亂反正,難道還要再花下一個100年的時間,每日晨間捏造如何請假的藉口嗎?

欲與大師一同踏入思想的雲端,在下面按讚就對啦!!   

吳寶春之廉價教育作品 

台灣不缺補習班,只缺自尊心 

論李嗣涔「14點給社會新鮮人建議」 

東西教育大不同--總結 

笨蛋!問題在書外(李家同伯伯現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王大師 的頭像
    王大師

    王大師論壇

    王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