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_educationfactory_2a

我們的國寶吳寶春先生,今天又讓台灣的教育增添一光。教育部只花了一周時間,火速完成「入學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的修法,好讓想讀EMBA的人才不致埋沒。但聽說最近中山大學4度赴吳寶春的麵包店探訪,卻四度闖空門。空留秘書允諾轉達訊息,不知傳達到了沒有。又如果小吳最終不打算赴中山就讀,不知這條新法,可否作廢?甚至申請逆向國賠?

最近很多台灣的媒體與專家,總喜歡將吳寶春事件的討論,侷限在台灣的教育上,雖然我極端排斥如此的命題,就姑且順著這個思路談下去吧;但我總認為台灣教育制度雖然需要被檢討,但很可惜的是,好像搞錯了方向;我認為重點應不是檢討EMBA能否為郭台銘,或吳寶春等權貴開先例,更不能將吳寶春悲劇化,或英雄化。我認為台灣教育失敗的地方在於,這個制度已嚴重的與商業掛帥緊扣在一起。

我們在學校裡所餵食的『四維八德』、『忠孝仁愛』,被商業機制,偷偷地轉向對工作的『盡職』、與對老闆的效忠上;但我想問的是,你為公司『四維八德』,公司是否有對你『忠孝仁愛』?如果沒有,會不會質疑所受過的12年,或是16年教育?都是在為誰服務?

george-carlin-quote-about-education  

現代的教育制度,也就是類似工廠大量製造的『生產線』(assembly line)程序,是德國在一次大戰前,為增強國家生產力,而設計的系統式規劃。把學生當成一個機器組裝,把人訓類成有效率的狗。好讓勞工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組裝坦克車與電風扇。好讓德國在歐洲的工業發展上稱霸。

各國見到這種把人當飼料雞養的教育方式很省錢,又方便,教出來的學生各個聽話,容易接受命令。慢慢的,我們的教育就成了面前的1~12年級,線型式、生產線模式的填鴨工廠。短短幾年間,就扼殺了學童的創造力與自發性。

 

 

但你不見最近的名嘴們、媒體業、教育部真正的談論這些根本的教育迷思。因為一旦如此談,會破壞台灣的『競爭力』,且企業也會找不到人才『ㄠ』。因為如此的教育,會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我們社會,不喜歡一個有獨立思考的公民,檢討著這個大者恆大的資本結構。因為從小到大,你們已經被『投資』的體無完膚了。一旦獨立,就會傷及投資報酬率。

根據美國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在其著名的著作《民主與教育》中,他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個人能夠繼續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歷程以外,去尋覓別的目的,把教育做這個別的目的的附屬物。」但我們學校,好像只對數學、語言、以及功能化的學科比較有興趣。好讓學生畢業後,可無縫接軌至杜邦研發DDT,或奇異組裝核電機組,為產業製造現金流。

unschool1-dewey    

杜威反對傳統的灌輸與機械訓練的教育方法,主張從實踐中學習。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口號。其教育理論強調個人的發展、對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過實驗獲得知識。當然,最後杜威影響了國學大師胡適甚多;事實上,杜威就是老胡的恩師。

但這與馬總統最近希望修改的教育法,感覺有點背道而馳。教育部所修定的規範,是降低進入EMBA這個『商業仲介所』與『牽猴子中心』的入門資格,而不是通體的檢驗教育精神。這頂多是培養剝削勞工的資本家罷了吧。難怪會那麼快就修法。

想像看如果這次事件的標的是一位在校成績與考試未及格的清寒高中生,想要入公立大學就讀,用的也是同樣一套邏輯,但他並非社會成功人士、也沒經紀人、更非資產階級;試問,我們的教育制度還會那樣的靈活嗎?

我不是鼓吹齊頭式平等的教育。因為我不認為任何人都適合念大學,或是EMBA。我想說的是,這次快速修法背後的荒謬邏輯與結構性排斥。吳寶春所代表的是資產特權。而現今的教育制度已落入職業訓練營。

我們的教育從不培養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更遑論教導我們質疑目前社會結構的公平性與永續性。比方說,最近聯合報大做的議題,全是技職教育的優點,這些都獲利了誰?。而沒有說,為何現代的教育制度,可以快速讓學童的天才指數與擴散性思考(註:解釋如下,這就是台灣學生最缺乏的能力,因為都被教育體制扼殺了!,在短時間內驟然消弭。

 

註;擴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是根據既有的訊息生產大量、多樣化的訊息。擴散性思考雖不等同於創造力,但被視為創造力的潛能或創造思考的主要歷程,可用來預測創造性成果或表現。對聚斂性思考而言,結論或答案只有一個,思考會被限制或控制,而循著獲得特定答案的方向進行......相反地,進行擴散性思考時,你的大腦會恣意揮灑,搜尋所有的可能答案,這種思考模式常發生在沒有固定結論的時候。

擴散性思考的特性是不受目標的束縛。你有足夠的自由,可以進行多方位的思考,推翻舊的解決之道,在必要時朝某方面突破、創新。愈能尋獲資源的生物體,成功的機率也愈大。擴散性思考層次的問題就像自由聯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又稱開放性思考。這類的問題大部份是問:想像?猜想?預測?假如?可能?擴散性思考可說是不以現存知識為範圍也不遵循傳統的確切方法去思考的能力。此種思考的結果,可能由已知而獲知未知。出處

 

但我認為,培養職業技能的教育,僅是教育的一個範疇,我認為教育最終級的目標,是教導學生如何成為一個全然的人,並培養詢問問題的能力。自這個出發點,再慢慢向外延伸至一個『社會人』,培養永續發展的能力;然後再延伸至如何當個『職業人』,培養一個自力更生的能力。但為了要幫資本家提供穩定的勞工輸入,我們的教育已經完全與職業及商業結合。

除非教育部將吳寶春的案例導至如此的命題;否則,在我看來,這個事件自始至終就是個假教育議題。馬總統是將其消費成搞公關用。而小吳團隊………只能說,最近母親節快到了,感覺蛋糕的銷量又會大增,現在打廣告,正是時候。(我沒有隱射什麼喔!!)

 

欲與大師一同踏入思想的雲端,在下面按讚就對啦!!

 

台灣不缺補習班,只缺自尊心

台灣不只缺人才,還缺視力

論李嗣涔「14點給社會新鮮人建議」

東西教育大不同--生活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