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發生了兩件大事,一為財經,另一為國際動盪;看似獨立,可是卻又那麼的難分開。我就試著在這篇文章中穿針引線,看可不可以勾勒出什麼雛型出來。說實話,在我心中的那把尺中,早有定見;而有機會閱讀到此篇文章的看官們,也許不同意,但我認為這是以最大公約數的方式切入,勢必可以討好所有的人,也勢必會惹毛不少持相反意見的閱讀者,萬物就是這麼樣的和諧有序,同時又這麼樣的矛盾複雜。
美債在上週五遭惡名昭彰的信評公司標準普爾給調降到AA+等級,這個害得全世界在2年前進入金融風暴的麻煩製造者,在算錯2兆美元的債務數字後,大膽的將老美自戰後從未調降的頂級AAA評級給沒收,市場反應卻是苦無更佳的資金避風港,荒謬的將熱錢再度匯入債市,完全違反經濟學理論。
而股市一天大跌,另一天又大漲,而正值我寫這篇文章的同時,美國三大指數又再度重挫,道瓊已驟降3.4%的價值,股市好像雲霄飛車般,一會兒上,一會兒又下,而依據是什麼?我回答大家?沒有!完全沒依據。如果你想說,喔,世界經濟現在很差啦,二次衰退要來臨啦,美國第一、二季GDP成長分別是1.9跟1.3啦,每季都在下滑啦,失業率在9.1啦,那我跟你說,胡扯!!
請問何謂經濟衰退?你知道要符合經濟學的衰退『recession』多困難嗎?是要連續兩季的『負成長』,『負成長』耶!!negative growth,1.9與1.3都是正數,那來的衰退?更何況要持續半年。請問各位美國上次連續兩季經濟負成長是何時?好,對!!沒錯,只有兩年前,那更上一次呢?是1990年耶!維持多久?8個月,然後呢,前途一片榮景,柯林頓從老布希那搶過政權後,股市翻好幾倍,一直上萬點。
而更之前的衰退期大概都是一些小屁屁期間,頂多2季結束後又回來,真正會震撼整個經濟體的,其實只有1929年到1941年的大蕭條。然後,現在一堆像羅比尼、薩默思(Larry Summers)什麼的,在那說會有大衰退,小羅還說會有二次蕭條,真不知道他紐約大學教授是怎麼搞來的。
況且,另外一個衰退的定義是負面的失業率數字,對不起,美國的失業率雖高居9.2%,可是上個月的數字其實有改善,是9.1%,不無小補,所以離衰退又更遠。而且真要談失業率,歐洲那些國家不是更遭,法國、德國、北歐都沒在喊慘了,美國湊什麼熱鬧?
那你會說,美國不可能會有衰退,那我要答,你瘋了嗎?全世界的股市都跌成那樣,怎麼可能不會有衰退格局,美國於大蕭條期間,在歷經1936年前的一段恢復期後,於1937年重返衰退格局,而且原因跟現在華府的一堆飯桶所做的事一模一樣,『財政緊縮』,也就是共和黨貝納與茶黨在那吵個半死的預算撙節方案,要在未來10年內調降2.4兆美元的預算。
我在之前的文章說過,刺激經濟最佳的方式是要靠內需支撐,如果沒內需,政府就要創造內需,而山姆大叔能創造內需的方式為何?對了!!花錢啊,如何花?政府支出啊,也就是財政政策,什麼修橋啦、鋪路啦、蓋Wi-Fi啦,鋪電纜啊,還有我的最愛,蓋高鐵,可是一旦撙節,那就沒戲唱了,準備衰退吧。
你也許會問,王大師,你不是在自掌嘴巴嗎,講一堆前後矛盾的話,ㄟ~經濟學的奧妙處就在這,它根本很難有像科學般的定律,可一體適用,而且準確預測。經濟學是在講人,一旦扯進人的因數,就會沒完沒了,變數放大。但不管如何,我是認為二次衰退也許有可能,可是機率不大,更不可能會像羅比尼所說的『完美風暴』。
以上是我受過大學的商科訓練後,所作的右派推論。可是在我血液中,另一半流的是左派DNA,那我就試著再用社會學的觀點,來探討上述問題。我想問,經濟一定要好嗎?為什麼股市一旦慘跌,你就要跟著罵政府,好像你也有分到利益一樣。股市漲、經濟好、GDP高,對一般老百姓是好事嗎?
跟你說,世界上過半的股票市值是被1%的人所擁有,美國道瓊指數於1992年至2000年間上漲逾3倍,但製造業外移卻日日攀升,『吉尼指數』(就是算財富分配不公的指數,而且年年上升)急速驟升,1992-1993單年就增加7%,破歷史紀錄,造成極端分配不均。美國勞工實質所得(減掉通膨)比1975年還少5%,上班時數也加長。可是企業盈餘卻成長好幾倍,富人越來越有錢,窮人則越窮,這個現象在台灣是更糟糕。
可是整個社會的統治階級,會把這個面向包裝的很漂亮,與其給你看『吉尼係數』,它會給你看GDP成長、出口增加、股市榮景、就業數字、名目薪資成長。政府以及大企業教你在股市上漲時,你要笨笨的跟著拍手,GDP上升時,你也要歌頌政府的德政。
喔!是這樣嗎?你有買股票嗎?你是國際熱錢操手嗎?你是1%的極富階級嗎?你有內線嗎?你是法人嗎?你是索羅斯、巴菲特、Peter Drucker嗎?如果不是,而是散戶,甚至沒有股票,我建議你不要在政府宣傳如何的用四大基金護盤,穩住股市時拍手,因為,第一,賺錢的多是外資、法人、大戶。散戶只是跟著分剩下的屑屑。而對於沒買股票的人,四大基金拿得是你的錢喔,一旦套住,是你的財富受損喔,目的則是去救一堆搞深財富分配不公機制的公司。天理何在?
可是你不會在商周、今週刊、經濟、工商、天下、華爾街日報、彭博報導、時代週刊裡看到這些解釋方式,這些財經報紙與雜誌教你什麼是經濟好,什麼是成功的典範,什麼是正確的資本主義遊戲規則,甚至在廣告插頁裡教你什麼是成功人戴的錶、穿的衣服、開的車、住的房、甚至把的妹。在消費者心中種植假性需求,教你如何質疑你的快樂與不足。然後你在掏腰包買包包,讓那些國際品牌賺大錢,拉抬股價,最後會導致什麼?
有看到他的手錶、西裝、還有 他的工廠跳了13個人!
哭ㄙㄟˋ了嗎?這就是成功人的行頭
最後會導致現在發生於倫敦的動亂,一堆之前被這個教人上當的經濟體排擠在社會邊緣,一旦發現社會有空隙可宣洩,就暴發出來,這些都是有關聯的,在這個地球村中,沒有人是孤島。英國這個極右派的經濟大國,對於國內福利小氣的要命,東砍西砍,前一陣子才砍完大學學費補助,隨即搞了一場暴動。同時間卻不吝對匯豐、渣打、殼牌石油、英國石油等超大型企業提供企業補助與免稅措施。然後再請媒體操弄大師梅鐸來製造虛假形象,這就是21世界的資本主義遊戲規則。
最後,別忘了我們還有攝氏2度的溫室效應空間,這些逼北極熊搬家、鯨魚找不到航線、鮭魚找不到歸路、蜜蜂找不到磁場的始作俑者,你真認為是小老百姓沒有確實作好垃圾分類嗎?你的一杯星巴客咖啡杯,是需要上游浪費80杯的量來挖掘、開採、提煉、製造、運輸、配銷、掩埋,而上游是誰呢?就是你每次聽到GDP又成長幾啪後,政府與企業一起興高采烈的那批人;但沒有你!因為公司生意好,你要忙著加班,否則就會被電腦與機器給取代。
【延伸閱讀】:
什麼QE3?!什麼政府倒債!歐巴馬還不如多看點書
經濟學家聽聽就好! 論完美風暴與二次衰退
梅鐸世界新聞啟示: 眼見不見得為憑
英國學費暴動與佛山無影腳
船的左舷進水,應該往左翻船,但是乘客聽到左舷進水後全部都往右跑,反而更快往右翻船
兩軍對陣,實力較強的一方有一個士兵逃跑,兩個三個,別人看到隔壁的棄守也跑了,反而會敗陣
只要人民相信將來有希望,現在沒褲子穿也感到高興;告訴富翁將來沒希望,坐在金山銀山也會恐慌
經濟末日預言是自我應驗預言,沒人相信末日就不會發生,有少數人相信開始逃跑,就會讓原本不相信的大多數也開始毛躁起來
還是搞科學好,無視於人的心理狀態,哪國跟哪個時代都通用
不過英國社會福利是太過頭,不是太少吧! 很多年輕人完全靠社會救濟金過活,不想找工作
但是你最後一句話,話峰一轉提到是福利太多?請問是真的嗎?
這幾天看新聞,執政的保守黨似乎是極右派的,大砍許多社會福利,讓許多金字塔底端的人們更加無所適從,使之鋌而走險,才會造成這幾天的暴動。但是保守黨反而抨擊工黨一味的增加社會福利只會拖垮經濟,增加財務赤字,才是影響經濟的元兇。
我認為政府有沒有做事,基層人民最知道,當政府認為經濟轉好,還提出許多統計數字證明失業率下降,所得提高等等的動作,社會大眾卻實際感受不到的經濟"無感復甦",只見到身邊同事一個接一個的失業,民生用品一個接一個的漲價,種種情形到最後如果當局仍無作為,不就逼人民用激烈的方式向政府正視這些切身相關的基本問題嗎?
所以我個人認為樓上只說對了一半。
PS:還有請各位指教^^
" 以英國這場騷亂為例,倫敦大都市多以種群社區為單位組成,居住於倫敦貧民圈或市郊的,大都是移民社區。英國移民社區多為二戰後輸入勞力的來自非洲和西亞的移民,他們第一代移民為英國基礎建設流過汗,而人口變得更龐大的第二代移民卻隨著教育不足和社會貧富分化而逐漸成為社會弱勢群體。大凡歐洲國家都有優厚的福利體系,福利有效地緩解了社會矛盾。從全球經驗來看,英國的社區服務算是做得最成功的。例如倫敦市招募和指派了千名“輔導員”,深入黑人社區,幫助黑人社區發展,失業青年也有失業救濟。英國曾拍過一部《無恥之徒》的電影,講的是全家無一上班掙錢,全靠失業救濟金,過著輕松的生活,還生了一大幫子女,而撫養子女的責任又全推給了社會。
不過,過度福利開支,結果就是政府負債過重,英國到了保守黨和自民黨聯合組成政府時,其赤字已經超過GDP的10%。在經歷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的衝擊下,政府不得不削減開支以減赤。財政緊縮政策下,原本享有的福利縮水,提供給相對貧窮的社區的社區服務中心被裁減,大學學費超幅度上漲,公務員的薪水被“凍結”,養老退休金等福利也受影響,引發社會不滿。在倫敦騷亂之前,短短這兩年工夫,英國就爆發了地鐵工人大罷工、公務員罷工、大學生和教員示威抗議等事件。"
失業有救濟,生小孩有補助,真的有人為了補助而生小孩,社福太多會讓人不想工作,社會生產責任都落到其他人肩上,重點是要平衡,美國則是在醫療保險上遠遠不夠
我最討厭的評論就是丟一句話說別人不懂,不多講幾句解釋,還藏頭露尾,就是你這個訪客
To mtl,您這句「卻提不出解決方法或預測未來」讓本人啞然失笑。解決方法? 看你要解決甚麼罷了。就像所有學科一樣,任何事都有現今能解與現今無解之問題,經濟學至少已經解決了人類以往無法跳脫的枷鎖。沒了前人如亞當斯密者,大夥今天可能還在當農夫嘞。而預測未來這檔事,又更加好笑了,這樣我直接去問水晶球不就得了?
如果您對基礎的經濟模型和基礎賽局有些瞭解的話,相信在經濟學的誤解上會有所改觀的。
To Miss Cat,社會學非我專業。但我尊重專業。
To 王大師,沒有對錯的話,看看蘇聯實驗的結果就知道了。
怎麼解讀歷史會決定未來同樣狀況對策,Friedman 還活著的話大概繼續提倡減少政府支出跟減稅,我則相信 2001-2008 的歷史教訓
我不是歧視經濟學,只是提出十種經濟學現象,卻不曉得哪幾種能套在即將發生的危機上感到莫衷一是,人的預期危機心理會把沒危機也搞出危機
洛杉磯 405 高速公路是世界最忙的路段,今年 7/16-18 關閉整修,媒體以 Carmageddon 形容預期中的洛杉磯末日級大塞車,結果完全沒有,公路甚至提早一天開放
這不就像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