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了『4小時聯盟』的文章,沒想到獲得許多很棒的回覆。為了開啟一個容易討論的空間,我就直接將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附在此處,並將其一一回答。希望在回覆您問題的同時,也能激起更多的討論。因為猶如我之前所說,4 小時勞動時間構思,是在一個很賭爛工作的某天,於搭公車時所想到的主意,所以並非很有結構的論述。因此恐怕漏洞百出;補強的方式是:公共的智慧。
Q: 王大師所言極好,元毓說也極正確,問題出在哪兒?在全球化時代前,所謂全球,就是歐洲和美國。當歐洲勞工聯合起來,就有能力逼迫僱主讓步。
全球化帶來另一種可能,僱主可以用低成本搬遷生產要素(生產要素不只是勞工,還有基礎建設、勞動知識水平、政治穩定等等),先進國家的勞工認為不合理的工作條件,後進國家的勞工卻樂於承作。一邊是為了糊口,另一邊卻是為了爭勞動人權,本質上造成了全球勞工無法像早期勞工一樣團結。
於是先進國家勞工只能求糊口,努力做到以“提升生產力”來保住原本的工作;或者,以元毓生生所說,投入新型態工作。但要投入新型態的工作,連工作3~5年想轉個職都要想很久才會下決心,對一個工作2~30年的勞工談何容易呀!
A:吾兄所言甚是,西方國家制定了目前所謂的『自由主義派』經濟,但這是一個贏者全拿、以及先到者全拿的遊戲。亞洲國家在19世紀時,是因為被船堅炮利給轟開的,包括稱霸一時的日本。所以我們在全球化體系中,一直是個追隨者與價格收受者(price-taker)。話語權不及老美,所以只能作些中、上游的代工產業。
但很多台灣島人,看不到這些隱藏的不公規則,所以很多意識形態,早已被西方媒體與文化給洗腦,所以動不動就要以老共當假想敵,且被餵食盲目的消費文化。這又深植在本島的企業文化中,我們也被教導要競爭、競爭、再競爭;所以各企業到最後變成一個恐怖平衡,成本壓的極低,導致最能夠撙節的區塊,落在基層員工中。
所以我發覺,台灣很難發第一槍,很難先在西方國家尚未落實刪減工時之前,貿然的跳入。因為我們在貨幣、企業、經濟、通路、文化、語言上,全都在玩西方制定的遊戲。從金融的IMF、世銀,到科技的iOS、Android、Windows,到航太的波音與空巴,一直到國防的麥道與洛希馬丁,有哪個不是走西方的路?付西方的權利金?
所以要讓低工時成真,必須要等這些國家步入勞動遞減的道路後才能追隨;但他們已經在潮這條路走了。台灣則是要與亞洲與新興國家共組區域聯盟,將亞洲的實力壯大後,才能慢慢的實施較為有利的勞工福利。這恐怕還需要一些時間;但同時間,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先將4小時論點,散播在人民的意識中。讓大家知道,4小時工時也是個選項。8小時工時不是與生俱來的。
Q: 以上2個論點其實我很早都有想過,只是沒有形成系統化觀點。看完2造專家觀點,是否還有第3選擇?
A: 我認為第3選項是先讓亞洲企業壯大起來,可與西方式力對抗,之後在等西方企業式微,並支援當地勞工權利的活動;亞洲國家也就可以追隨全球性的勞動解放。
因為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中,台灣不可能獨自行動。但可尋求區域盟友的拉抬,同時間鞏固競爭力與勞工權利。所以很矛盾的,要達到勞工權利前,必須先從鞏固競爭力開始。也就是『要顧佛祖,先要顧八堵。』
Q: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職業選擇是自由,我們不能指定22k畢業生去做哪個工作,同樣也不能指定失業勞工去做哪個工作,只因為它有“前瞻性”。事實上,現在看到的諸多“前瞻性”,在幾年之後可能就是落後的象徵。想想Nokia的窘境吧!
保護主義?可能會是更大的災難吧!
A: 同意,但前瞻性也要有可行性作支援。
Q: 但也由於全球通縮,商品價格上漲不易,第3條路或許是盡力降低生活基本要素的成本,讓每個人可以更有勇氣尋求轉職。降低生活成本也不容易呀,第1個要控制的,就是房價和房租!
A:對,這個要執行的確不易,必須要在思想與精神上下手。這就是超越經濟層面的努力了,但卻是關鍵性差異。
至於房價與房租,目前的價格本來就很貴了,許多價格是由非自住型投資客給炒高,所以只要回到應有的水準就好。但我不認為那是第一個要控制的,而是整體物價水準。
Q: 以現況的大環境要工時4小時是不可能. 大師也說過現在的世界是靠石油為主能源在支稱. 8小時在行之有年可以說8小時應該是大環境下的產物. 一個結構會改變機乎都是新的力量的影響. 如果核融合發電或是超高效能利用太陽能研發出來. 4小時的工時才有可能會被摧生
A:這是一個選項,但核電目前已被大量使用,且有使用風險,不宜大規模採用。所以我認為未來會有石油的危機。這並不是只有石油不夠用的問題,而是由碳排放所導致的氣候極端現象,外加未來油價與其他原物料價上漲,導致全球經濟萎縮。外加已開發國家經濟債務皆超越100%水位,經濟脆弱度極高。
此外,目前貨幣戰爭打得火熱;因此。未來我預測會發生以已開發國家為主的完美風暴,國際經濟規則很有可能必須重新洗牌,美元會成為弱勢貨幣;屆時,人類必須問自己,到底是怎樣的生活比較永續。4小時工作量會拿來討論,之後這股風潮會吹向台灣,我們的角色就是因應這股潮流,並做好該做的功課。
Q: 其實我比較想瞭解的是,資本主義運作的三要素:資本、機器、勞工,在自動化機器高度完備的社會裡,能擁有工作岡位的應該會愈來愈少,縱使擁有其薪資差距也非常大、或嚴重低估,如此一來消費生產剩餘的利基就會消失,導致資本主義毀滅吧?
四小時的生活秩序也許只能勞工爭取並且獲得國家保障後才能實施,但這也是完全瓦解勞工價值前的小插曲而已。這樣國家會不會需要更大的安全網或監督資本家機制?
A:經濟的三要素中的機器,也就是資本財(capital goods)是屬於資本中的;另一要素應為土地,有人會再加上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但我認為在一個後現代的經濟體中,資本與土地會成為常數,能改變的不會過大,而勞工(腦力)與企業家精神才是主要因素。
屆時,不是勞工去找工作,而是企業崗位要來迎合勞工的需求。工作從本來的資方市場概念,走入勞方市場的概念,也就是以『人』為本的訴求。
欲與大師一同踏入思想的雲端,在下面按讚就對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