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against-prison.gif

best.bmp 郭董在富士康11連跳後(大師在寫完本篇後,數子馬上變成12,害得我頻改標題),終於在今日赴深圳工廠一查,這起連環自殺事件讓人聯想到風行於日本的有組織性自殺事件。社會上有個描寫自殺現象的詞彙叫「維特效應」,其中的「維特」即為德國詩人「哥德」所寫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主人翁;書中,維特因為失戀,不敵心中的苦悶而舉槍自盡,據說,德國在這本書出版後,很多少年人就如法炮製,在當地發生多起自殺現象。但富士康這半年來的連環跳,原因底是什麼,只是單純的自殺傳染現象而已嗎,還是有更深層的原因在內?

根據郭董以及富士康內部高層的說詞,該公司在大陸工廠對勞工的福利不會低於中國的平均水準,甚至更高,勞工可領加班費,宿舍內有提供娛樂室、宣洩室、心裡諮商師等輔助機制,富士康的薪資水準也普遍比大陸本地工廠要佳,那為何會有這一波的跳樓潮呢?

有一說法是富士康的員工共40萬人,包山包海、人蛇混雜,工廠內的勞工來自大江南北,所以平均起來,自殺的數字並不會比全國比例高,但是此說法忽略了最近自殺的密集度,以及自殺者皆集中在年紀輕、進入工廠時間不久的族群,此族群皆來自中國80-90年代出生的新一代,正值大陸實施一胎化政策,普遍抗壓性低,所以導致高自殺率。

可是我卻認為富士康遭遇的問題是另一層面的,就是資本主義在萌芽後,台灣企業處於尷尬的低毛利率代工位置,而大陸則形成這尷尬位置的替死鬼。馬克思說過,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少數資本家,在擁有生產工具後,大量剝削勞工的機制。而負責生產的勞工並無掌控社會資源,政府又是資本家的上層結構(suprastructre),所以社會普遍形成資源不公的對立現象。勞工的成就感也慢慢的從工作本身脫離(alienation from work),變成只是一部機器,毫無人性。

karl-marx.jpg

很多人說資本主義在18世紀後,帶來人類一個財富生產的最佳途徑,可是換來的卻是勞工剝削跟社會M型化。世界經濟亦於上世紀下半葉走向國際化後,政府與學者往往只看到貿易的好處,而忽略到國家為因應全球化的經濟結構分攤,自己國內的中低層階級所要付出的代價。大部分因全球化而得到好處的贏家,都是在上層的資本家及統治階級,而中下階級勞工的薪資未隨著公司獲利而增加,所住的環境卻被嚴重污染,資本家常常不住在產品生廠地,吸取惡劣的空氣,卻可以分割最大的利益。

美國有線新聞電台CNN的創始者「泰德透納」(Ted Tuner)曾提議廢除富比士雜誌的富豪排名,他說這樣的排名有錢人,會導致一種囤積財富的現象,有錢人其實根本用不到那麼多錢,其財富常常僅是拿來炫耀用,而這炫耀背後的事實常常就是某第三國家的工廠跳樓事件。

美國於柯林頓執政時期,許多如通用等大企業經歷裁員,但同時間卻創下破紀錄的盈餘,市場嚴重偏向資方,原因是美國在簽下NAFTA後,許多工作遷移至墨西哥,導致美國的勞工面臨大量失業,當時的經濟學家發明一個名詞叫「勞工不安感」(workers’ insecurity),當我們聽到這名詞時,首先應當會認為是件壞事,勞工對自己工作保障的不安,當然是一國政府所需擔心的事,但經濟學家卻認為是企業的福音,因為心裡不安的勞工難組工會,遂抑制了集體議價(collective bargain)的能力,資方可任壓縮薪酬。諷刺的是,這勞工不安現象,卻要歸因於企業的大量獲利,導致資方議價空間高,這資本主義的邏輯,有時也真荒謬。

名導演麥克莫爾(Michael Moore)曾導過一部電影,名為 “Downsize This!!” 其中有一幕導演帶著被解僱的勞工去找雇主理論,他問工廠的經理為何勞工們被解僱,這些勞工們都在公司內任職逾20年;經理的答覆是因生產線要移到墨西哥,導演再問是否因為公司的財務狀況不佳,經理卻答覆不是,而是因為公司已經大到可以經營跨國性的業務,所以可將生產線外移到第三國,導演於此時不敢相信所聽到的答覆,隨即問道是否如果勞工當初不要那麼的勤奮工作,讓公司壯大不起來,公司就不會將生產線外移?經理答覆為:「是的!!」

downsizethis_us_version.jpg

勞方與資方的關係永遠是對立的,不管名目上的福利有多麼吸引人,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表面上的現象在塗抹上一層化妝品後,後面的端倪就很難被看見,資本主義有很多且複雜的權力關係在社會各階層運作,政府常常表面上講不加稅,可是背後卻變相的調漲學費或是廣開罰單,實質意義還是一樣。富士康可以提供前述的福利,可是會使用的人依樣是小貓幾隻,或是體制內與外的條件不改,問題一樣會持續,這就好像當兵時期,阿兵哥們在莒光日時,都可以舉手發表營上的缺失,可是又會有幾個阿兵哥敢講真話?


                            504505707_f5a5d523c9_o.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