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陸續講了大陸、美國、日、韓等國的大選之後,發覺獨漏了歐洲的國際事件沒講;但是義大利、希臘與法國已在年初時約略談過,且德國的選舉還要等到明年才會開始,想著想著,最近歐洲比較有話題性的只剩英國,所以就在此造福大師論壇的讀者,分享在其他各大報與雜誌找不到的一流評析內容!也就是英國是否要離開歐盟的『脫歐論』。
由於最近歐元區經濟陷入困頓,與歐洲大陸有一水之隔的英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又開始出現脫離歐盟的輿論聲浪。回顧英國歷史,這樣的主張有其淵遠流長的傳統。自地理大發現以來,英國與歐陸強權之間的關係,就一直處於既對抗又合作的微妙氛圍中。
最近因受歐債危機波及,歐盟各成員國開始佔據對自己有利的解釋權,爭辯歐盟未來7年的預算編列。最終仍因各方所堅持的觀點無法妥協,終告無果,須待2013年再行磋商。
但在各方的激辯中,英國所主張的「凍結預算」論點,應屬最為激進。這個遲遲不加入歐元區的國家,甚至揚言要脫離歐盟;但這個威脅的可行性究竟有多大?而英國又與傳統歐洲國家有何差別?為何其始終不加入歐元區的「共同貨幣」機制?
英國與整個歐洲大陸的瓜葛,其實可回溯到400多年前。在論及英國對歐陸的政策基調時,「離岸平衡者」(offshore balancer)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這是《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作者John Mearsheimer自創的概念,其主要意涵為一國出於自身的利益,在彼岸觀望國際衝突情勢。如果情勢對其有利,就進行干預;如果對其有威脅,就進行防堵,如果不傷害核心利益,就退出衝突博奕,甚至逃之大吉。
所以,研究英國與歐盟的範例時,如果僅討論最近的歐債危機恐怕還不夠。歷史學家通常都把時間軸,拉到英國與西班牙的海上霸權戰,但最主要的是幾次與拿破崙的戰爭,當時受法國軍隊蹂躪的國家,主要以歐洲大陸為主;然而當拿破崙的大軍,一旦波及到英國時,這個國家才會介入。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維也納公約、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希特勒的姑息策略、二戰初期,以及戰後對聯合國的掌控。最後,美國與蘇聯也爭相學起英國的離岸平衡者策略,不會積極的在全球上長期佔領,只會打一些區域型的代理戰爭。
隨時間變遷,這種「離岸平衡者」的概念,一直延伸至歐盟的籌設。英國本來就是歐盟單一市場的創始者,但該國只希望加入共同市場而已,而不要「共同貨幣」(single currency),甚至不要免簽證的申根公約(Schengen Agreement)。
因為實際的英國人深知,免關稅是一回事,但有共同的貨幣政策又是另一回事。而其中有何差別呢?這就來到英國對經濟政策的意識形態,而這個意識形態的中心人物有兩位,一位為英國的「鐵娘子」柴契爾夫人(Margaret Hilda Thatcher),另一個則是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大師Milton Friedman。
根據Friedman的學術論點,政府的角色應該僅是輔佐性質,不能過度干預經濟。所以在1980年代,原本大家奉為圭臬的凱因斯(John M. Keynes)學派慢慢遭拋棄。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剛脫離金本位制,財政部為了支付該國用於越戰與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總統的「偉大社會」(The Great Society)福利制度,聯準會(Fed)必須大印鈔票付債,而金本位卻拖累了印鈔速度。
所以全球的經濟就在1970年代後期,因貨幣增速大量提升,經濟又未相形成長,而經歷所謂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低成長、高失業、與高通膨的慘況,讓凱因斯學派的低利率、高政府支出成為過街老鼠。
這時,美國前總統雷根與柴契爾夫人的「雷柴連線」在大西洋的兩端竄起。在貨幣政策上提高利率;在財政政策上,減低稅率、緊縮支出;在產業政策上,放寬監管、鬆綁法規,所有的措施,都奉Friedman的學術為圭臬。
有些人認為這是對症下藥,但大師認為「雷柴連線」抓到契機,將大企業利益為主的「企業崇拜論」搬到檯面上。當時雷根任命一位美林證券執行長Donald Regan為財政部長,開起了美國由華爾街治國的先例,目前仍一直沿用,只是現在以高盛幫為主。
柴栔爾夫人則在倫敦大力降低企業營所稅、實施累退的「人頭稅」、削弱工會勢力、鬆綁金融法規,將倫敦打造成「倫敦金融城」,減稅的措施有點像英國版的「產業創新條例」。
這與歐洲大陸慣有的累進式高額稅制、龐大工會勢力、以及複雜的企業法規相比大相逕庭。自柴契爾夫人以後,全球經濟體系不僅有個「雷柴連線」與歐洲國家分庭抗禮,還有倫敦與華爾街的「紐倫連線」在全球大玩金融遊戲。
因此,對英國而言,其最佳利益在於保持其金融體系的自由放任。而要維持這樣的金融體系,必須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不能被歐元綁住。正因如此,英國堅決不加入歐元區,想持續作個「離岸平衡者」,因為英國深知,只要不被歐元區綁住,英國銀行就可以用自己制定的規則,運作其龐大的金融勢力。
但這樣的作法究竟是好是壞,其實是見仁見智。從2008年的金融海嘯,到近期爆發的倫敦銀行同業拆款利率(LIBRO)操弄醜聞,都是自由放任的金融業所闖下的大禍。很多人以為金融海嘯是由美國傳出,其實不然;從2007年法國巴黎銀行公布旗下對沖基金,根本無法估價後,倫敦的Northern Rock銀行便開始發生擠兌潮,成為金融危機的首位系統風險爆發點。
恐慌再傳遍大西洋兩岸。此外,冰島的許多銀行壞資產,也是由英國銀行操刀,然後餘波再傳到美國這邊,與該國本身的次貸危機攪和在一起;再於2009年傳到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然後全世界。
為何是從英國傳出來的呢?就是因為英國信奉Freidman的放任主義,這個國家有全球最自由的金融體系,自由到可以出個摩根大通駐英國的倫敦鯨魚,賠掉400多億美元;自由到可以操控基準用的LIBOR利率;自由到渣打與匯豐四處幫流氓國家與毒梟洗錢,然後再回頭與美國推行『反恐政策』;自由到可讓全球的資金成本,由假機制計價。
事實上,雖然雷柴連線信奉Friedman的放任主義,以及小政府政策;但在國防產業與農業補貼上,英美兩國卻累積了龐大債務,一個用作鞏固世界霸權,一個則拿來綁樁固票。這兩國的策略中,最終的目標多半是確保企業、銀行、與國防事業的勢力;Friedman的「放任制度」,剛好符合當時的政經氛圍。
所以英美兩國私底下進行的策略,常常與其「小政府」的意識形態違背。也就是這個原因,以福利國為主的左派歐洲大陸,與英國的右派利益難以相容,也堅決反抗歐陸致力推行的金融交易稅。最近又因為歐盟預算的歧異,使歐盟峰會胎死腹中。
所以大師認為英國在未來,還是會僅當個「離岸平衡者」,堅守自己的放任式哲學及金融利益,與歐元區保持距離,但也不至脫離歐盟,因為脫離歐盟將使英國著失去一個龐大的共同市場。對一路走來,始終自利的英國而言,繼續扮演離岸平衡者,才是最佳選項。因為愛賣鴉片的英國紳士,一向如此。
欲與大師一同踏入思想的雲端,在下面按讚就對啦!!
相關文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