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現代人,在這物質氾濫、資訊爆炸的時代,常會感到擁有的越多,卻越迷惘與失落。摩登的都市叢林充滿高樓大廈、股市跑馬燈、以及腥羶色新聞,如果有人閒來沒事,拿著一個大篩子,將現代人的意識表層給篩過一遍,很有可能剩餘的僅為一抹虛無。法國存在主義大師卡繆的鉅作『異鄉人』,就是在探討現代人虛無感的經典之作。
書中主角莫梭一天接到電報,文中提及母親已逝世,養老院希望莫梭趕緊前去處理後事,但主角在見到這封電報後並沒多大反應,反而於到達養老院後的幾天期間與女友廝混,並毫無表情的答應結婚之事。而當他見到老母的屍首後,臉部亦無特別情緒跡象,匆匆的將後事處理完畢。
過幾天後,莫梭於海灘邊突然不知什麼原因,也許是因為天氣熱,又或許是因為太陽太大,突然掏起一把槍,朝著一個阿拉伯人射過去,當場斃命。事後,莫梭遭逮捕,他也絲毫無掙扎,任由警察將其押走。
隨後,莫梭於法庭中並沒有為自己辯護,但諷刺的是法院並不允許莫梭拒絕擺出辯護的努力,整個鬧劇就由法官、檢方律師申論案子內容,對自己案情絲毫沒興趣的莫梭,為了希望無聊的鬧劇快點結束,幾乎是每有控訴皆照單全收,搞得法官一頭霧水。但不死心的司法系統,為了證明司法機器的正當性,還是傳喚相關人士出庭,為莫梭『不堪』的人格作旁證,其中包括養老院內的護士與神職人員。
當然,充滿批判色彩與責難語氣的宗教人士,皆對莫梭於母親出殯當天的漠不關心感到呲之以鼻,使在場看戲的觀眾、法官、陪審團皆認為莫梭從內心開始腐爛到表層,大家皆認為他是冷血、暴力、反社會主義惡魔;法官與檢方,各個皆投以不屑及譴責的語氣,引導莫梭承認他就是殺阿拉伯人的兇手。
莫梭看在眼裡覺得很可笑,首先,他從未否認開槍射殺過阿拉伯人,也認為既然要辦他就直接辦吧,何須大費周章,編製著如此慎重的司法劇本;其次,對於指控的內容莫梭也僅是照著各方的戲碼配合演出,在本案中,彷彿他已經不是重點,而是配角罷了。
法院制定著何為有罪的標準、指罪的方式、以及認罪的理由,當事人彷彿是個橡皮圖章般,過程隨著一個更大的事實解釋權給編輯著,莫梭也僅能瞪大著眼,任由咆嘯的指控在空氣中飄盪。
書中曾談到一次在出庭時,莫梭注意到大家都在互相行禮,聚集交談,就像在俱樂部裡,同一個圈子的人再度聚首那樣融洽。莫梭感覺自己是多餘的,好像一個誤闖進來的入侵者。還有記者跟他說之所以會前來,是因為最近為新聞淡季,而他的謀殺案為最有賣點的一件事。莫梭最後深思,發覺自己被排除在訴訟之外,命運就這樣被他人決定,從來也沒有人問過他的看法如何。
我當初在讀到這幕時感觸極深,深感自己的人生也好比書中的主角般,任由一個比自己更大、更虛無、更荒謬的遊戲擺弄著,猶如卡夫卡小說『審判』最後一幕,主角K無端被人指控,但又無具體內容,被城中的權威機構耍的團團轉,最後亦無法擺脫被行刑者於半夜拖出城外給挨上兩刀的命運。
我們這個社會其實被很多看不見的規則給左右著,而通常制定這些規則的人並非以所有人的考量為立意宗旨,但大部分的人就糊里糊塗照單全收;比方說,誰說作人一定要成功?誰說在公共場合不能流露真情感?誰說物質一定有定價?誰說有錢人可以購買更多商品?誰界定公共財與私有財的差別?誰界定對與錯、善與惡、有罪與無罪的仲裁?當這些規則在制定時,請問你在哪裡?有人問過你的意見嗎?你又為何還要依舊遵守?
我相信,社會的規範,乃至於法律、經濟、甚至宗教,一開始僅為方便使然,可是各方的投機者隨後濫用這些規則,以至於遵從這些社會規範的盲從人士,到最後失去行為的意義,但脫離它又充滿不安、焦慮、與虛無,整個社會就這樣,被一股看不見的虛無勢力給牽著鼻子走。
然而,這世界真如此的虛無嗎?異鄉人書中有談到一個狗主人,他每天於例行性的溜狗中,習慣連踢帶拖的將這隻倒楣老狗蹂躪一遍,嘴巴抱怨都是因為眼前的這個麻煩,害他無法好好的看電視,還要為牠把屎把尿。直到一天這位老人發現老狗突然不見了,老人一時驚慌失措,在眼角中可見如雨滴的淚水流出。請問那些淚水是虛無還是真有?那在老狗還沒走丟之前呢?是虛無嗎?
異鄉人一書不試著教導價值,其立意為指出何為『真實』,吾人的實相又為何?蘇格拉底曾說過一個未深思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但我認為這是老派哲學家愛說教的通病。卡繆不會拿著教鞭逼人思考生活的意義為何,但是一個敏感的靈魂常常會在問題還沒被人寫成書時,就已撇過實像的光影。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不是因為讀後能學到什麼,而是屋外樹枝上的飛鳥初啼,我們已多久沒注意了。
延伸閱讀:
諾貝爾文學獎迷思
卡夫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