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920_e87926c8e1fc04e8_o  

(刊於雅虎專欄)

To Uber, or not to Uberthat is a dumb question!人總是愛二分法,碰到如Uber這樣的矽谷潮科技,社會總是簡單的一切為二;一堆人鼓勵Uber的擴大發展,另一群則自認為是受害者,必欲除之而後快。

我還沒搭過Uber,但看過相關報導與介紹,一般車型比小黃酷炫,司機也彬彬有禮,營運方式採最潮的大數據科技,交易不需付現,一切以電子貨幣成交。車內還佈置香噴噴的,司機會幫客人開門,甚至部份車資還低於小黃。

反觀台灣的計程車品質,好壞參差不齊,好的小黃車內備有百合花、衛星電視與靜思語;爛的則附上煙垢、檳榔渣與地藏王菩薩。

有些運將一上車就找你打擂台,跟你尬政治拼個你死我活;另一些則愛看面相、參三世因果,囑咐農曆七月戒口舌。無論成效如何,小黃能夠提供的無形財,也真難以實質車資衡量。

易言之,傳統的計程車業者,與矽谷潮科技駕駛,的確各有各的長處,毋需二分式的要不就全面禁止Uber的來台,要不就全面無監督式的開放,那要如何因應呢?大師提出三項建議讓兩造化敵為友:

1. Uber在地化:要解決Uber搶地盤的問題,最直接的因應對策,就是將小黃與Uber兩者的優缺點修正,享受不當利益的Uber,可從規定公司於台灣註冊開始,並繳交本國營業與所得稅。

由於目前Uber屬外資,車資採境外交易,所以課不到稅收。這對小黃業者而言,產生不公平競爭,或是形同對Uber業者的補貼,違反WTO原則;此外,Uber業者採彈性收費,為增加客源,這個產業理論上可採惡性競爭,以削價方式搶客戶。

所以當務之急是,政府應該落實Uber的在地化經營,要求業者參與相關教育訓練、政令宣導,購買相關保險,並將公司資訊交由本國政府納管。大數據資料則存放在台灣境內伺服器;畢竟,這些資料具戰略與商業價值,理應屬公共財,不應輕易由國外公司壟斷。

2. 小黃多元化:品質與形象稍遜的小黃,應該培育駕駛專業素養,嚴禁強勢談論政治與個人隱私之話題。車行應該不時推出專業課程訓練,教導司機專業化管理與駕駛禮儀,並傳授英日文等外語專長,提供外籍人士載客服務。

更有競爭力的是,計程車業者必須增加服務種類,讓產品朝多元化發展。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華府為迎戰Uber,目前也可透過手機叫車。透過API技術,當地的小黃還能提供「外送服務」。

這是一個偌大的願景;試想,一旦小黃接上API系統,可搭配的合作夥伴多如牛毛?必勝客、花店服務、麥當勞、鬍鬚張、宅急便、甚至還包括救護車服務。目前許多小黃司機之所以會閒置在馬路邊下棋,主因缺乏大數據與資訊的媒合系統。

這才導致潛在動能無法被充分利用。倘若這些小黃司機能夠透過人手一機的API裝置,讓沿街的餐廳、洗衣店、醫院、家具行、購物中心,能輕易的招到運送服務,這能媒合多少此前被忽略的商機?

尤有甚者,商家也能省下大筆運輸成本;試想,如果必勝客能夠省下龐大的外送車隊、人力與時間成本,省下的成本將十分可觀,更遑論大幅減少交通事故機率,並將保險成本轉嫁給小黃。

而為了招攬商機的計程車司機,原本就需承擔運輸風險,他們不會在意這些額外的業務風險,反能為自己增加媒合機會,拓展服務。

3. 客戶細分:在年齡層方面,小黃司機通常年逾50歲,難以抓住年輕與偏好潮科技的客層;反觀Uber,司機年齡層通常介於2040間。因此,政府可協助將這兩類業者的客層分類,將車資低於某級距的業者,歸類為計程車業務範圍;而高於某級距的載送車資,則屬於Uber範疇。

也就是說,制定相關法規與獎勵措施,鼓勵Uber業者朝精緻化、尊榮化、奢侈化等高消費路線發展。Uber司機除載客外,亦可提供高端導覽、迎賓餐飲、專人接送、全天候私人司機等較專業服務。小黃則可承攬「一起抓寶可夢」、「哪裡有夜市」、或是「與運將一起遊九份」等較低消費客層與觀光客路線。

這樣不就可劃分出兩者間的對應客層?Uber司機搶不到小黃飯碗,小黃司機則透過Uber技術拓展客源,豈不是一舉多得嗎?為何要一味禁止,或冒然開放Uber呢?

延伸:

「他們」不想讓你知的寶可夢秘密!

請說服我,你為何不罷工?

7加人民幣業務?難怪柑仔店會沒落

醫師成毒梟!台灣健保將病人當提款機

棒!加薪四法已過一,來聽大濕講故事

 

 

欲與大師一同踏入思想的雲端,在下面按讚就對啦!!

追蹤大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