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只有我一人如此認為,總覺得,最近走在路上,或是在臉書的分享文中,幾乎每個人都成了同志!
或許是住在西門町這個「同志熱區」,所以常跟同志與遊民圈的人混在一塊。但近來,好像「同志文化」已悄悄的滲透到社會各層面,甚至懷疑諸多參與這起同志潮的人士,根本並非同性戀。
昨晚走在西門町街上,準備大啖晚宴時,『又碰到』同志遊行,今年不知第幾回了!怎麼好像一天到晚同志朋友們都要出來「宣示主權」一下。
凱道上的馬路之所以那麼平,除了要感謝反核四、反服貿的朋友外,另一個需要感謝的族群,應當就屬愛追尋彩虹的露鳥俠吧。
不要誤會,我不反同志,就跟沒人會反扁平足一樣。但如果一年當中,至少看到不下5次「扁平足怪獸」,脫得光溜溜的吶喊「the Flat Foot Pride!」、「我要足高潮、不要香港腳!」我就會覺得怪怪的。
尤其最近同志的形象,好像都跟放蕩不羈、性解放、就是要顛覆你的思想、脫序脫到崩潰、集體性愛趴等事件劃上等號。真懷疑,這難道就是同志圈所代表的意義嗎?
不信可Google一下,搜尋最近同志議題中最熱門的新聞,蹦!第一個跳出的不就是「衝網路人氣、地下道演活春宮」的新聞?
內容是說幾位不認識的同志圈道長,為了讓自己在同志網站上享有高人氣,隨便約幾個志同道合的性愛狂,在金山南路上的地下道內大演口交遊戲。
另幾位不認識的同志們,則在一旁拍攝,或是血脈噴張的觀賞。不知各位做何感想;我不認為自己是個泛道德主義者,或是假道學人士,畢竟,小弟收藏的A片可說著作等身。但對這種行為,總覺得那麼不以為然。
沒作過研究,但直覺認為,會舉辦同志趴的團體,總帶有「反擊社會」、「挑戰價值」、「就是要顛覆你思想」的成份在。為了遊行而遊行的人應為數不少。為了贏得「反主流」的殊榮,許多人會做得很過頭。
比方說,在遊行中一絲不掛!我還真不知同志們那麼不愛穿衣服;或是那麼想當消防員、印地安人與穿皮革的警察。
或許,不要做的過份離經叛道,社會更能包容同志族群。
還記得第一次覺得同志文化開始氾濫時,約莫是在念大學的時候。當時的紐約夜店圈很流行「認養Gay朋友」(adopt-a-gay friend)的怪現象。朋友間為了增加彼此的「夜店啪數」,常會細數認識的同志夥伴,好似在集棒球卡般。
為什麼?因為被歐美等流行團體與次級文所影響,當Gay突然變得很酷、很潮、很與眾不同、很解放。但當夜店的燈光亮後,發覺被認養的「Gay卡」,只是白天在圖書館打工的異性戀男,根本不是同志。
自此之後,這種認養同志的氛圍,也慢慢席捲台灣。臉書上的頭像中,一度有過半數的朋友認養了彩虹。閃到最後連我都想幫愛因斯坦染頭髮了。
30年前說自己挺同志,需要相當的勇氣;30年後說自己反同志,則更需要更大的心臟。合理的範圍就在其中,過猶不及,總是覺得怪怪的!
更何況,同志所代表的意義,彷彿也不是在股溝中吧。
延伸:
欲與大師一同踏入思想的雲端,在下面按讚就對啦!!
仍有許多的父母無法接受自己的小孩是同志。
當你看著這個世界上的同志運動時,
你可以說著一些不反對同志云云之類的話,
但當你自己的小孩是同志時,會不會又是另一個世界的來臨?
不少的父母發現自己的小孩子是同性戀時,
甚至是選擇跟自己的孩子切割關係的。
拍的一部電影-虔誠的鰥夫,台灣譯成約他去看絕世雪景
片中隱藏著情節是一個獨居的鰥夫,
他車禍死去的妻子靈魂寄宿在一個車禍腦袋受傷的男人身上,
這個老傻男不斷的跑回鰥夫的家,最後鰥夫留下傻男,
並不斷的在傻男身上看到死去妻子的影子,
最後他終於明白了一件事,
並到他那個被他趕出家門的同性戀兒子的駐唱酒吧,
聽著他兒子的歌聲。
鰥夫終於明白了什麼?只有鰥夫清楚,
但最起碼我們可以猜想,那應該是超越肉體皮囊,
屬於靈魂的體悟。
同志就會被社會接受?真的是如此?
不管同性戀或異性戀,只要是人都要接受這個大社會的認證,
做為異性戀也得符合這個社會的壓模。
在求學時,功課成績決定你是學霸還是學渣,太爛還可能被老師給丟一邊,
要是出了校園沒有一份還不賴的工作,社會就給你一個魯蛇的標籤。
萬一不幸努力了一輩子,最後貧病老苦,
人生勝利組再給你一個人生失敗組的標籤。
被社會接受有這麼重要嗎?
而是一個人(不管是什麼身分及地位)的內心不求這個社會的認同,
那跟他的外表行為做了什麼事,沒有多大的關聯。
至於同志每年都舉辦遊行的策略,有人認為有效,有人認為不成功,要怎麼理解,那是每個人的自由,你我都無權干涉,如果要強迫別人如何去認知同志遊行這件事,那跟社會壓模這件事沒兩樣。
明年想去!
又有多少同志只選擇這一天脫衣遊行
或許當人們有更多同志朋友才會知道同志的真實樣貌
而同志趴是誰定義的???又有多少刻板印象是誰塑造的???
當你認識超過100個異性戀時你難道就可以定義異性戀社會該長什麼樣子嗎???
中正帝君說過:"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同志只顧追求違背天道的肉慾享受,卻把民進黨因不承認92共識而要恢復徵兵的惡果讓正常婚配家庭製造小孩來承擔,況且今年520之後的副總統陳建仁是虔誠天主教徒,陳建仁還被梵蒂岡賜封重要爵位,陳建仁擔任要職已讓教廷覺得會得罪大陸的一個中國政策,教廷向來反對同志家庭以及避孕,如果加上民進黨立委蕭美琴提案鼓勵同志家庭的立法通過,那比陳建仁擔任要職還更觸犯教廷的紅線,到時即使大陸依然堅持擁有主教任命權,但是教廷還是會跟台灣say bye bye!
一個國家是否強盛也取決是否有源源不斷的新人口,國語越王勾踐復仇始末寫著(翻成白話文):
"...越王勾踐召集父老兄弟宣誓說:「我聽說古代的賢明君主,四面八方的百姓來歸附他就象水往低處流似的。如今我無能,只能帶領男女百姓繁殖人口。」然後就下令年輕力壯的男子不許娶老年婦女(註:蔡依林跟錦榮在那時是違法的),老年男子不能娶年輕的妻子(註:郭台銘和林全在那時也觸犯法律);姑娘到了十七歲還不出嫁,她的父母就要判罪(註:台灣未婚女主播的父母那時都要坐牢),男子到了二十歲不娶妻子,他的父母也要判刑。孕婦到了臨産時,向官府報告,官府就派醫生去看護。如果生男孩就賞兩壺酒,一條狗;生女孩,就賞兩壺酒,一頭豬;一胎生了三個孩子,由官家派給乳母,一胎生了兩個孩子,由官家供給口糧。嫡子爲國事死了,免去他家三年;庶子死了,免去他家三個月的徭役,並且也一定像埋葬嫡子一樣哭泣著埋葬他。那些孤老、寡婦、患疾病的、貧困無依無靠的人家,官府就收養他們的孩子。那些知名之士,官家就供給他整潔的住舍,分給他漂亮的衣服和充足的糧食,激勵他們爲國盡力。對於到越國來的各方有名人士,一定在廟堂上接見,以示尊重。勾踐還親自用船裝滿了糧食肉類到各地巡視,遇到那些漂流在外的年輕人,就供給他們飲食,還要詢問他們的姓名。勾踐本人也親自參加勞動,不是自己種出來的東西就決不吃,不是自己妻子織的布就不穿。十年不向百姓徵收賦稅(註:蔡英文在登基之後先漲營業稅),百姓中每家都儲存了三年的口糧。..."
可見按照國語越王勾踐復仇始末的標準來看,立委葉宜津所提案的18歲以下每個月有3000元津貼才是愛台灣,而蕭美琴是害台灣!
還有什麼能把這股變遷,闡述得更完美呢?
可不是嗎,他們圈內每年都有遊行,社會上總會有人挺身而出,大聲捍衛他們權利;他們的存在已被看到,本來的人權也被賦予。
然,傳出對他們來說稍刺耳的風聲,就又說我們在迫害他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