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TheMoney-Bank-Pyramid    

在歐威爾的1984》一書中曾說過,在一個集權統治的社會下,統治階級會發明新字彙,或是新概念,讓許多顯而易見的事實被遮掩住。對於最近吵的最夯的『貨幣戰爭』,就是一個極佳例子;而剛剛落幕的G-20會議結論則是:『日本沒有搞匯率競貶』。

我不知道耶,在一個國家首相逼迫所謂『獨立自主』的央行說:『如果不給老子達到2%通膨目標,老子就會改法律』;或是上任後,不但國幣大貶20%,其他跟你有匯率連動性的貨幣也跟著競貶的情形發生後,如果還不叫『貨幣戰爭』,我真也找不到比《1984》中所描述『自我洗腦』更好的例子,只是….這些國家都是所謂的『民主--資本體制』。

如果各位還沒被大師的論點所說服,不妨自己作些功課,翻翻每日報紙的標題,就可讀出國際金融動盪的密碼。比方說在一個月前就開始的:「俄國示警:新一波貨幣戰爭危機倒數」、「歐元兌日圓貶至120,日方:未操縱貨幣境貶」、「海外674噸黃金、德搬運回國」、「柏南克:續買美債刺激經濟」、「日圓貶不停、美汽車業促歐巴馬反制」、「東元集團會長:新台幣應適度貶值」等等。

當然,這些都是登在台灣主要財經媒體的大標,但仍有許多內容因篇幅問題,而難以全數寫入本文內。但僅要稍加注意些,會發現有關貨幣爭端類型的新聞,近期幾乎每天都會上演;國際金融自從20131月開始,就陸續見到「貨幣戰爭」一詞。

 IFUy5L2  

                                         

                                貨幣戰爭:各國間的大風吹遊戲

 

如果各位對20世紀初的歷史,甚至古羅馬崩潰的事蹟有觀念,21世紀的前十年,人類其實是在持續文明衰退的老把戲。也就是說政府在貨幣與財政的政策上開過多支票,國家的債務已累積至無法永續的水位。

而執政者為了不希望見到貨幣體制在自己的任期中瓦解,於是只好靠印鈔貶值解圍。古羅馬帝國最終遭致崩潰的下場,原因是當時帝國的營運需要大量鑄幣還債,所以採不斷稀釋銀幣的純度因應債務,導致最後古羅馬的銀幣只要稍加清洗,鍍在外圍的薄薄一層銀膜,就會馬上脫落。老百姓遂失去對羅馬政權的信任而毀滅。

許多人認為目前的貨幣戰爭是自日本新就任的首相安倍晉三,矢言將於2014年推出無上限的債務購買政策所導致。其實全球並非在2013年才開始進入貨幣戰爭,而是此次貨幣戰爭已進入第4年了,重點是在如何因應。當然,各位比較幸運,對於貨幣戰爭的著墨,台灣島上,應該沒有一個部落客對此有如此通徹的瞭解,所以大師打算在這幾篇文章中,大概介紹人類歷史上各個貨幣戰爭的始末,並提出台灣可朝何處發展的方向。 

img_nathan_mayer_rothschild_quote_fullscreen  

                             

                                世界主要金融危機不離貨幣戰爭



當然,將這些貨幣與匯率的爭端,穿鑿附會的用「戰爭」概括解釋,恐有過度渲染之疑。畢竟所謂的戰爭,所牽涉到的人命與財產損失,實難與各國央行為刺激國內出口而貶低國幣相提並論。但請各位不要忘記,就在不到一個世紀前的德國,當時的威瑪共和,為償還天價的戰爭債務,就曾不負責任地打開印鈔機,促馬克瘋狂貶值,最後導致惡性通膨,隨後法國、比利時、英國、美國等主要貨幣亦相形競貶,最後引發世界大戰。

此外,在短短的一年前,歐洲才因歐元貨幣的幾近崩潰,許多國家相繼發生密集的示威活動,幅度為戰後新高。希臘甚至出現群眾自殺性的抗爭行為。許多人解釋這是一場始自10年前的美元集團如高盛,為抑制歐元壯大所調配的貨幣戰爭。

jefferson-on-national-debt2
如此的貨幣博奕,在亞洲亦未能避免,就在15年前,源自國際金融大鱷拋售亞幣的亞洲金融風暴,迫使泰國、印尼、甚至南韓尋求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喪權辱國式紓困機制。而IMF背後所代表的就是以歐美企業利益為核心的跨國性組織。

一直到最近發生在東亞的釣魚台事件,陸方為嚇阻日本民族意識的氣燄,一度揚言拋售日本國債,使該國237%的高國債比,進一步落入風險的深淵。如果日本最大債權國的大陸,大幅拋售日債,勢必引起國債市場恐慌,並加劇日本市場的波動,導致日本主權信用評級遭調降。一旦日本國債被降級,就會加速殖利率上升,進而引爆日本債務危機。

這些區域型的貨幣爭端,幾乎主宰著近20年來的政經版圖。誠然,這些抗爭及區域衝突,與1930年代的全球大戰有程度上的差異,但細觀背後的利益分布,以及各國間的金融暗鬥,一個很明顯的抗衡潛伏在其中。

                                   

                                   後冷戰時期促升金融抗衡



所謂的戰爭,是指一國為了使自己的經濟、政治、國防、或是文化利益,橫行於世界中,所採取的激烈手段。但就在1945年廣島與長崎的兩顆原子彈後,全球有理智的國家,都盡可能的避免實體戰爭。至少在擁有核武的國家中,一場靠流血的戰爭幾乎是無法想像的。

於是在冷戰期間,由美國與蘇聯所帶領的第一與第二世界集團,紛紛在第三世界中尋找代理國,打代理戰爭。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兩大政權,在越南、阿富汗、南北韓、安哥拉、南斯拉夫、柏林、古巴、捷克、阿根廷、金門與馬祖等地,打一些有限度的區域型戰爭。

但這些國家在冷戰結束與蘇聯瓦解後,也一一步入已開發、或是開發中國家的行列。要這些原本的代理國,打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已極不可能。

money-printing-dec08_image019  

                              現代戰爭3層面:實體、網路、金融



於是,就在21世紀的現今,國家為伸張政經勢力,紛紛採取其他種類的衝突模式。這種競爭模式通常具備兩種特性;一為「無限制性」(unrestricted),也就是說不受地理型態、人員數量、與科技媒介所障礙;另一則為「不對稱性」(asymmetrical),也就是靠資訊、資本與科技的掌握,造成1人對百、甚至對萬的高槓桿抗衡。於是兩種較為可行的戰爭模式成為首選,一為網路戰爭(cyborg warfare),另一則為貨幣戰爭(currency wars)

但就因前者的戰爭尚未普及化,損害幅度不比貨幣戰爭來的廣泛與直接,且兩種戰爭可以交叉運用,於是後者的戰略成為國際間強權的首選。而原本僅止於已開發國家間的貨幣戰,亦慢慢波及到新興國家中。

rothschilds-baby1  


此外,貨幣戰爭的操作有跡可循,在歷史上,使用貨幣進行利益的爭奪已到極致的地步;因此,在2010年之後,各國間以操作匯率、利率、財政、與債務等方式的貨幣戰爭成為主流,然一旦操作失當,很有可能成為邁入實體戰爭的序曲。

綜觀全球歷史,上世紀共有兩次貨幣戰爭的紀錄,分別為二戰前夕的19201930年代,以及美國永久脫離金本位制與廣場協議(Plaza Accord)19701980年代。大師認為目前已進入第3次貨幣戰爭的漩渦中,尤其是2012年美聯準會(Federal Reserve)與歐洲央行(ECB)的無上限買債政策加持。而2013年則是日本的安倍經濟學(Abenomics)為起火點。但要充分瞭解這次的貨幣戰爭,必須先瞭解前兩次的始末。   

全球貨幣大戰(中):三次大戰

全球貨幣大戰(下):台灣出路--黃金與人民幣?

 

欲與大師一同踏入思想的雲端,在下面按讚就對啦!!

 

貨幣戰爭與歐債危機

 不要絕望!未來工作只要4小時

明年全球經濟駛入完美『小』風暴......(上)

錢、謊言、金本位

實施QE3?全球邁入貨幣4.0

午夜巴黎--尋找人間好時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