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Posters-The-Godfather--Respect--330378  

我現在看新聞已經不大看內容了。是的!內容當然重要,但其所透露出的『後意義』(meta-meaning)為何,我認為才是重點。『後意義』這個字是我自創的,Meta在希臘文中代表『後設』的意思,也就是說一個並非直指現象本身的命題,而是意象所衍生出的意義。比方說當一個組織中,有位同事突然興起辦慶生會,你要參加還是不參加?當然,這個活動的發起人,總會說是因為要大家『Happy』,那不參加的人呢?是因為不想『Happy』嗎?通常一個活動的發起,後面藏有某種價值的後意義。

今天在看報時,其中有個新聞,是在講馬政府,因苦於無法將經濟議題『庶民化』,不管在國內如何的拼經濟,民眾老覺得『無感!』於是出了一個餿主意,就是叫所有的國家機器動起來,高層已下令發言人辦公室近百員工成立臉書粉絲網頁,要發揮網路平台的快速傳播特性,準備透過這支臉書大軍來攻城掠地。

但很有趣的一件事是,今天又有一則新聞,其中說台灣9月的出口轉好,許多指標皆顯示,台灣景氣從失業率、出口訂單、投資、消費可能都會轉佳,有可能甩開連續幾月藍燈的厄運。但我有預感,民眾還是會覺得『無感』。所以馬政府必須推出臉書大軍救濟。

W020110128371443380538  

不知各位從這兩項消息中,看見幾個現代『民主-經濟』意識的『後意義』?我看見兩個,一個是票票等值式民主的荒謬,以及追求GDP成長的現實脫離。怎說?昨天,大師於本人的臉書專頁中分享了一則我所敬佩的台灣學者,清大教授彭明輝的文章,標題為『台灣的出路:紐約時報為何羨慕日本「失落的二十年」?』其中擷取一段精華如下:


根據紐約時報的這篇報導(中譯本在這裡),日本失落的二十年始於19901月的股市大崩盤,接著房地產與股市泡沫化,之後日本的房價與股市再也沒有回到鼎盛時期的高點。

但是醫療服務持續改善使得日本人的壽命比美國人多4.8歲;在全球網路服務最快的50個城市中,日本占了38個,而美國只有3個;日本的失業率為4.2%,僅美國的一半;日幣也一直都很強,20年來日元兌美元匯率上漲了87%,兌英鎊匯率上漲了94%20年來東京建造了81座高度在500英尺的摩天大樓,紐約建造了64座,芝加哥建造了48座,而洛杉磯僅建造7座。

以人均實質GDP來衡量的話,日本在第一個失落的十年裡幾乎沒有增長,但近十年來已經急速追上德國和義大利;如果你相信Shadowstats.com的計算,美國近幾十年的GDP增速每年被高估2%,那麼美國的人均GDP已經輸給日本和德國。

日本可以在名目GDP低成長的情況下達到實質GDP的高成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她20年來的通貨膨脹率幾乎維持在零,而房地產價格則是下降,因而常民百姓的實質生活水準是提高的。這是值得台灣認真思考的發展方向!

1405119179  

所以看來,日本並沒有數據所顯示的那麼悲觀,但經濟學的定義,將GDP成長的萎縮,等同衰退,但如果細觀GDP內含,會發覺這是支持某種利益規範的量化標準。這就是現代經濟的『後意義』,也就是說,我們信以為真的計量標準,只是一個既有利益的延續。

這點可以從美國看見相反的例子。美國的GDP成長,在柯林頓時代為公認最為蓬勃發展的期間,但如果仔細一看這個期間的經濟成長,會發現幾個端倪。美國在這段期間,受到柯林頓政府大力鬆綁華爾街的法規後,投機性活動失控的擴張,道瓊指數於1992年至2000年間上漲逾3倍,但製造業外移卻日日攀升。

『吉尼指數』(就是算財富分配不公的指數,而且年年上升)急速驟升,1992-1993單年就增加7%,破歷史紀錄,造成極端分配不均。美國勞工實質所得(減掉通膨)比1975年還少5%,上班時數也加長。可是企業盈餘卻成長好幾倍,富人越來越有錢,窮人則越窮,這個現象在台灣是更糟糕。

income-inequality  

跟鄰國的南韓、香港、新加坡相比,台灣工資水準皆吊車尾,可是我們在財星500內的25位富豪,一年增加的財富,超過104萬領基本工資勞工14年來增加薪水的10倍;但基本工資從1997年到2007年間橫跨兩個政黨執政都沒有調整,反貧困聯盟召集人簡錫堦稱政治人物應該彌補勞工「消失的十年」。

台灣在這段期間,經濟成長當然沒有1960年代之後平均8%的水準,但是也有6%的平均增幅,除了2001的政黨輪替初期,與2003年一季有負成長,連在扁政府時期,皆有46%的平均成長幅度,那為何工資就是不漲呢?因為經濟數據是做給統治階級的人看的,然後教課書中再教你也要同樣的盲從這個價值信仰。書中教你在見到GDP、股市、房價成長的時候要拍手,這明明是大企業在獲利的指標,你為什麼也要一起拍手呢?因為我們見不到經濟數據的『後意義』。

500px-1999-2008東亞薪資成長比較    

                           各國名目薪資增幅

而台灣的低失業率,其實都是靠著壓榨工資,與提高生產力而換取來的。基本工資從1997年到2007年10年沒調,實質薪資則在19992008年之間,成長率為-2.06%,而名目薪資成長率為8.77%,在亞洲四小龍之中,是最後一名。但如果算名目GDP成長,台灣在這10年的GDP累計成長率卻是約50%耶。

50-8.77)=41.23%,這個41.23%的差距跑到那去了?跑到資方動不動就叫你『共體時艱』以及『勤奮打拼』這些鬼話中了;當然,工作電腦化也是其中之一,但這會更讓你閉嘴,因為勞工的競爭對手,不再是坐在旁邊的同事了,而是機房中的大型主機。所以台灣勞工也只好逼著一起跟著呼『共體時艱』的『前意義』。如果見到整個遊戲規則的『後意義』,我們會認為『共體時艱』是個鬼話,是個奴役勞工的措辭。

600_125

除了上述經濟數據的『後意義』外,另一個『後意義』是政治的,就是政客利用負面消息的力量,來控制百姓的技倆;比方說『無感』這詞。當然,其中一項無感的原因是實質薪資未調,但那是私人企業所作的手腳,跟政府的關聯有限,政府只有在匯率、利率、以及政策上扶植偏商的措施。

但總題而言,台灣是個奉行自由市場機制的小美國,所以民營機構在勞資談判的勢力上,佔盡便宜。但兩黨因為都要收受私人企業的好處,所以不會大刀闊斧的改革,或是揭露這個眉角。所以,老百姓總會覺得『無感』,因為生活根本沒有變好。

d167022     

但另一方面,是因為脫離生活的經濟計量方式,總會讓人覺得『無感』,所以邪惡的政客就會善用這點,動不動就煽動百姓覺得經濟成長無感。GDP成長無感、失業率下滑無感、直接投資成長無感PMI上漲無感;就連瑞士洛桑學院、或是世界銀行知識經濟指數,動不動就公佈台灣競爭力加強,百姓還是覺得『無感』。然而一旦物價指數(CPI)增加,人民就會奇怪的『有感』。我的判斷是,之所以有感或是無感,是因為政客,尤其是反對黨,永遠都會煽動政治對立的技倆。

所以這就考驗老百姓對於經濟與政治的價值判斷了,很可惜的我要說,許多人不見得很瞭解現代經濟與政治運作的道理,許多人在應該反對的時候按讚,像GDP一定要成長,出口下滑要央行補貼匯差、發放消費券等;在應該同意的時候杯葛,像油電雙漲與課徵證所稅。所以,我從來不贊成票票等值式的民主制度,而是希望改採能力取向的差別式民主、或菁英式民主,讓真正懂機制的人,擁有更多的票數,選真正懂得人做事,否則……..

i1984866  

否則,就會出現今天新聞的亂象,政府需要推出『臉書大軍』來騙老百姓,來耍老百姓,讓社會『有感』,讓人民『動起來』;一來,與其忙個半天,將油電價格搞個N段式的調漲階段、M週期的證所稅課價機制、或是O階段的擴大貿易尖兵版圖,還不如搞個美女圖,動不動露一下事業線,講幾句『莫執著』、『該放下』、『要打拼』、『愛台灣』、『一起加油』等無聊的民粹、勵志語言在臉書上,所能得到的『有感值』絕對會破表。

這就是現代『資本-民主』制度的『後意義』:一個無法反應實質動能的經濟計量標準,摻在一個無法反應人民素質的選舉制度。我們還能夠怪每天眼睛所看到的新聞內容嗎?

欲與大師一同踏入思想的雲端,在下面按讚就對啦!!

民主已失敗!擁抱菁英主義吧

民主是好東西嗎? 大師論柏拉圖

與其吵基本工資,不如玩大一點

到底誰在統治我們國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