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ismALoveStoryPoster.jpg  

好一段時間沒介紹大師級人物了,又好一段時間沒講電影,更好一陣子沒批判萬惡的資本主義,好!就在這篇將這三個重要元素全串在一起,介紹一位電影天才『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我最初接觸到Moore的電影約在14年前沒讀完的研究所中,當時我喜歡無料的到處聽課,除了自己的正課外,所以才沒畢業,奇不奇怪?

如果想看完電影後再參與討論,請點我

 

我所讀的是華爾街最夯的財金所,可是佔據我注意力的卻是詛咒資本主義的左派導演,奇不奇怪?說實話,一直到14年後,我還是不大瞭解萬能造物主的神秘性,但是不管如何,白天言商,晚上革命,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不知道生活在這個以短期利益為主的大家,是否也有類似的雙重人格?

 

我之所以想在這篇談及Moore的電影,是最近同事梁兄一日在幫我兼晚班後,翌日突然興高采烈的建議我去看Moore不新的新電影《資本愛情故事》(Capitalism: A Love Story),因為他前晚在HBO中看到電影的下半段,就深深被內容以及其貌不揚的胖導演給吸引住。  

 

梁兄其實是個三重幫的工具機廠小開,三不五時會跑到蘇比克灣簽約賣機器,而我是十足的卡奴,前一陣子才正因銀行偷偷摸摸將我的循環利率調升3%,而想找人理論,最後反被銀行的客服專員困在電話中的卡夫卡城堡內。可是,我倆不同的背景,卻對一樣的議題有興趣,到底是為什麼?

 

首先,《資本愛情故事》一片採慣性的Moore式酸溜溜,又發人深省的類比。影片開頭,Moore不知到哪裡找來一部3040年前,介紹羅馬帝國興衰史的影片,其中旁白提到種種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然後再對每段的結語穿插大美帝國的現況,藉以比對與諷刺。片中提及羅馬帝國是個千年難得一見的大國,但就在它快要滅亡前的數十載,許多衰敗的徵兆皆已浮出。

 

比方說羅馬社會是個階級分明的帝國,其統治階級擁有奢侈浪費的物質享受,可是整個經濟體卻是依賴奴隸勞動(美帝:外勞、最低工資階級);羅馬市的建築宏偉,卻難以掩飾更大面積的貧民窟(美帝:城內黑人住宅區);而羅馬的貧民窟居民難以逃過此厄運,因城內提供低技能工作的報酬少的可憐(美帝:麥當勞)。可是在這麼一個不公與殘酷的國度裡,統治階級麻痺小老百姓的技倆就是諸如羅馬競技場的娛樂(美帝:超級杯足球、賈斯丁演唱會)。

Life in Empire from Blake Huggins on Vimeo.

 

原本這些無腦的娛樂僅止於雙輪戰車賽(美帝:全國運動汽車競賽,NASCAR),可是當觀眾胃口被養肥後,就將真人給鎖進競技場內搏鬥致死(美帝:極限運動)。原本羅馬帝國是由參議員統治,最後大權卻僅落在皇帝的手上(美帝:國會→錢尼,ps.非小布希);雖然羅馬帝國鼓吹人道的法律制度,可是卻容忍最基本的人權踐踏(美帝:關達那摩灣刑求事件),以上種種的不公與不義,最後使羅馬帝國慢慢走向日落,一蹶不起,其中對美帝隕落的暗示,也就不言而喻了。

 

片中Moore鼓勵觀眾思考一點,到底是從什麼時候『資本主義』與『民主主義』兩個極端不同的意識型態被資本家給結合在一起,送作堆。至少《美國憲法》,或是《獨立宣言》中皆無提及『資本的累積』,以及『利益取向』(profit motive)的概念,甚至自由企業的構思亦根本未出現在開國文獻中。

可是美國為何在其短短的200年歷史,由穩定、和諧、互助的農業社會,走向極端自私、環境污染、加班熬夜的工業社會,而關鍵點在於,這個體制內的95%百姓生活,根本沒有變好,而光只是有『會變好』的幻覺,酷似一根掛在驢子鼻前的紅蘿,怎樣走,就是吃不到。

 

片中指出,美國在1980年代共和黨的雷根執政後,這位好萊塢二線演員,根本沒有自己對於經濟的主見,於是將財政的生殺大權交由華爾街的大鱷掌管。片中有一幕極其諷刺的橋段:一次雷根總統演講到一半時,或許是因享受在掌聲中,但站在一旁的財政部長黎根(Donald Regan),表情猶如黑手黨架著槍在雷根總統後面般,不悅的提醒他:『你給我講快點!!』雷根聽到後彷彿是個見到老鷹的獵物,驚慌失措的回:『喔!好..….』而這位神秘的攝政王,就是金融巨擘─『美林證券』的總裁。

 

黎根最後一路當到雷根的白宮幕僚長,任內將富人的稅率大砍一半;在『那兩根』的領導下,美國經濟面貌完全改觀,從1980年代至今,道瓊工業指數成長1,317%,但抗憂鬱藥物卻成長305%,醫療成本上漲78%,囚犯監禁率則增加355%,破產率驟升610%,家庭債務抬至111%,CEO對勞工薪資成長比則增加649%;而在這一系列漂亮的經濟數據與高抬成本後,美國勞工薪資反而下降5%,而最諷刺的是,勞工生產力卻成長45%。

 

對不大喜歡數字的讀者,上述的白話翻譯是,資本主義的制度,在長時間內會造成表面的企業榮景,而這些榮景皆是靠著勞工犧牲家庭與休閒時間,花在辦公室內浪費地球資源,每日逼自己提高生產力,促成三高體質。

而依據標準常是某位主管胡扯一堆他自己也不會遵照的工作道德,以「利」誘騙,以「恐懼」逼迫賣命;最後,一堆像『苦幹』、『守時』、『服從』、『勤勞』、『聽話』、『效率』、『犧牲』等工作道德,慢慢的給內建到員工的價值觀中,不時幫著主子捍衛這些奴隸自己的觀念。這突然讓我想起歐爾那句名言:『統治階級最有效的奴役工具,就是奴隸自己心中的那條鞭』

 

到頭來,多數人會因為壓力而罹患憂鬱症,有些被解僱的員工會因為年齡與家庭因素找不到工作,而需偷、拐、搶、騙然後入獄。最諷刺的是,在漂亮的榮景之後,替企業CEO賣命的基層員工,30年來收入不增反減,但這個制度卻會製造假性需求,刺激消費。好似毒品,讓你不停的購買、購買、再購買,而你就須不停加班、加班、再加班,這種體制,能永續嗎?

Capitalism_A_Love_Story_1080_5.jpg

 

 

而當你以為只有黎根是唯一從私人企業徵求而得的政府官員後,你就犯大錯了,連較左的柯林頓政府也採用如魯賓(Robert Rubin)、薩默斯(Larry Summers)等花旗幫,掌管財政與金融事務。在柯林頓期間,把大量於小羅斯福總統新政時期所制定的金融保護措施全給摧毀。

再來到小布希政府,以Paulson帶領的高盛(Goldman Sachs)幫,把整個美國財政部當作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在玩。影片估計,僅在小布希的財政部內就有約11位的高盛主管任職,小布希政府也許應該直接改名為『高盛政府』比較恰當。

 

而這造就什麼後果,大家也許已經知道了,就是20088月的金融風暴。華爾街有華盛頓的裡應,制定金融法規;加上大批貪婪銀行的外合,僱用原本可以作醫生或科學家的頂尖人才,發明世界上頂多只有一個教室人數能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derivatives),在市場上到處招搖撞騙,害得一堆根本沒有消費需求的貧窮老百姓,用自己的房子抵押貸款,或唆使信用不良的房主作次貸或二胎貸款,然後再拼命消費、拼命消費,最後發生的就是警長在清晨6點來敲門,叫你滾出已住二三十年的房子,終生歸不得。

 

影片最後是由導演Moore將一綑『犯罪現場』的黃線,層層圍住紐約證券交易所,以及幾家主要華爾街銀行,警告大家不要靠近這些使人跳樓、憂鬱、瘋狂、犯罪、詐欺、倒債、破產的犯罪製造現場。以免大家陷入黑暗的無底洞後無法自拔。

 

 

看了電影後反觀台灣這個沒有主見,看到老美就跟哈巴狗一樣死追盲從的島民,不知有何啟示?前一段時間李述德才在那津津樂道講著台灣國債情況良好,不會步入歐豬五國的後塵後,國人才發現台灣租稅負擔率只有11.9%,是全世界最低的國家之一,還記得不久前的《產業創新條例》嗎?減的是誰的稅?你的嗎?你要跟著鼓掌嗎?台灣的稅負標準比老美還低,我們是否也是中了資本主義的荼毒?還記得卡奴與屋奴事件嗎?才過了幾年而已,怎麼媒體又不談了?媒體又是誰在掌控的?是你嗎?

 

台灣一堆政府官員在任職內出包後,表面上負責任下台,可是之後呢?你還記得八八水災嗎?誰下台?劉兆玄、邱正雄、薛香川。他們現在都在那?一個當資政兼兩岸特使,一個是永豐金控董事長,最後一個是台灣彩券董事長,你不會覺得怪怪的嗎?薪水更高,油水更多,不該檢討嗎?還有一堆酬庸性質的國營事業董事長呢?都是誰在做?這些都是拿你跟我的納稅錢喔,更遑論扁政府時代的二次金改腐爛程度,如果真給一層一層掀開檢驗,臭味一定沖天。

 

很可惜的是,在台灣的電影中,很少有人願意,或是根本沒能力觸及這類議題,跟《艋舺》與《海角七號》相比,探討台灣社會不公的基本面,也就是我們的經濟制度,應該才是大家較切身的議題吧。我瞭解《賽德克巴萊》對原住民的歷史有指標性的意義,可是我更希望一部在看完後,能夠直接在眼前的生活上有所對應的電影。台灣,多加油吧!!


                               michael_moore.gif
   

 

延伸閱讀:

大美帝國

英國為何暴動? 都是標準普爾與美國公債惹的禍!?

ㄟ,馬政府!5啪太少啦!! 台灣基本工資概論

經濟學家聽聽就好! 論完美風暴與二次衰退

 

看不見的手;如果你還在相信的話!(量化寬鬆QE3現象)

論杭士基--來台演說前傳

 

 

欲與大師一同踏入思想的雲端,在下面按讚就對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