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wanderer.jpg

 

前天發現本文獲選中時嚴選好文,覺得很高興,因為若有一篇文章代表作者的核心價值,亦是敦促大師提筆寫作的初衷,這篇就是了。讀者不難從本篇中一窺究竟大師於其他文章的思考脈絡。其實,只要看懂本篇,其他文章都僅是註解罷了

 

在我尚未踏進棺材前短短的33年裡,決定把第一篇關於影響我人生的文章獻給尼采。為何是尼采而不是別人?又為何他是第一位?而不是某個特定的事件呢?最主要歸因於尼采對人心有著血淋淋的洞見以及對所見的偽善有著毫不含糊的批判,尼氏的思維如春雷般地震醒了我,讓我的心靈一直悸動至今。佛教有句形容尋求解脫者在初次聽聞佛法時,好比聽到獅子吼般的震撼,顛覆整個生命的地基,關於上述比喻,尼采的文字實不惶多讓。

 

在短短的56歲壽命裡,尼采替人類貢獻舉凡文學、宗教、歷史、藝術批判以及哲學等領域,有人說天才與瘋子僅一線之隔,這在尼采的一生中實不難發現,他終其一生埋首在哲學領域領裏,最後卻發瘋了,晚年時無法與常人相處,每日的作息均須由妹妹幫忙打理。一生幾乎每日抱怨偏頭痛,長年沉浸在一股令人窒息的憂鬱中,到底是什麼樣的魅力,讓我神魂顛倒,著迷屈服?

 

DBoyd_EternalReturn_9.jpg  

 

綜觀西方哲學史,大部分的哲學家都在邏輯及知識論上琢磨,誠如美國哲學家懷德海(Whitehead)所說:「整個西方哲學史,僅不過是對柏拉圖的註腳作解釋」,尼采是第一位試著以寓言式的型態闡述真理,著筆方式猶如孔、老等東方智者。內容與其拘泥在A加B是否等於C,尼采直接跳過而批判C,他的眾多至理名言包括如「上帝已死,誰要擦乾兇手刀上的血」、「在一個公眾場合內,那個笑的最大聲的就是最自卑的」以及「當你直視無底洞時,他將會回瞪於你」等等。

 

這類型的寓言,吾等無法以一般邏輯去證明,因為真理是非直線形的(non-linear),而是多面性與多層性的(multi-faceted and multi-dimentional),莎翁說過:「心能了解理性無法懂得的語言-heart knows the language which reason knows nothing of」,神話學大師Joseph Campbell亦說「真理的語言是需以神話般的寓言方式呈現」。猶太人在沙漠上遊蕩的40年,其實是每個英雄內心裡的流浪,而耶穌的復活,其實是心靈重生者第二生命的比喻。由此看尼采的著作,不難見到其驚人的洞察力及先知性。

 

bible desert.jpg

 

尼采對我啟發最大的思想,是他的靈魂3段論,他相信人的一生好比一段旅途,這段旅途,如果想順利的通過,必須穿越3個階段。第一,要像駱駝般的臣服於社會上的要求,一個人須將社會上施加於背上的重擔,埋首地履行完,不含任何怨言。綜觀從古至今的社會,大部分的人其實都是處在這樣的狀態下,柏陽曾說過,中國人的特性就是奴性與一種缺乏靈性的犬儒主義連體嬰,這與尼采的第一階段不謀而合。

 

x-130-camel-thumb.jpg

 

人 的第二階段是,當一頭駱駝持續成長後,會發現人生的價值不只這些,他不願意再當社會上的一張可拋棄式衛生紙,他會發現他想要當一頭叛逆的獅子,張開血盆大口,向社會加諸在身上的重擔反抗。這時期的發展,是一個充滿鬥志以及正義感的歷程,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先賢先烈們就是充滿這種獅子般的膽識及鬥志瓦解 了大英帝國在印度長年的殖民歷史;黑人民運領袖Rosa Park就是衝著這股獅子般的脾氣,不肯在美國南方讓座給白人。當世界上所有的駱駝都消失時,統治階級就會慌張了,所謂的民主主義才不是空談。馬克斯在共產黨宣言裡所說的:「世上的工人們聯合起來吧!!你們失去的將是箝制在腳上的枷鎖!!」這一句話就是第二階段最佳的寫照。

 

 rebirth.jpg

   

 根據尼采,人生的第三,也是最後的階段,是一種還璞歸真的回向期,他的比喻是一個天真小孩,當一個人活過奴隸般的自我犧牲,商場上的爾虞我詐、你爭我奪,他會想要問,這一切是為了什麼?人生的意義及目的難道只有這樣嗎,他慢慢會發現其實人活在世上並不是為了什麼,而只是簡單的活著就好;與其像笛卡爾般的「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不如懷特曼(Walt Whitman)般的「我就是如是的存在-I am, therefore I am」;一個人的存在不需要任何的證明或奮鬥,哪怕只是簡單的呼吸都是一種奇蹟。

 

一 個人開始無所爭了,過的彷佛像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孩,對路邊的一隻蝴蝶都可以耍玩一整天,他的注意力是全然的;動機是單純的;心態是無所求的。中國禪宗的一「放牛十圖」,其中最後一張就是在描寫一個學佛者在大澈大悟後,張開雙手,開懷大笑的擁抱紅塵,就是這階段的最佳寫照。


10-th.jpg

 

 最後我想引用《青原惟信禪師語錄》中的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然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這句禪揭是對尼采靈魂3段論最佳的句點。當然,尼采的思想不僅僅只是這些,他對於偽善的認知-尤其是針對基督教,對於希臘神話的見解,以及對道德普遍氾濫的使用,都有獨到的剖析, 我無法一一的詳述,待有機會在下回分解。最後,不知您的人生旅程目前在何方,不管如何,您一定前途充滿美景,不如慢慢品嚐吧!!!

 

論尼采-2

 

 

                                   尼采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