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新聞中,最入我心坎的是前「中國時報」主任記者黃哲斌的《業配人生》系列,這位記者在中時部落格中,爆料台灣媒體大量的採用政府及商業廣告的假新聞,在收取費用後,魚目混珠的將其參雜在正式新聞版面內,藉以使閱聽者誤以為業配新聞皆為記者經專業判斷後,所認可之有新聞價值的訊息,說穿了,這也僅是政府控制大眾的惡質公關手法。
誠如黃哲斌所言「政府正用我們的錢,洗我們的腦。」我之所以對這議題這麼的感興趣,是因我的老東家,橘色巨塔專幹這檔事,而這技倆還被塔主開了4+2班行銷課程(我的前同事們應該知道是什麼回事),教導塔員「不露痕跡」的銷售手法,而所謂的「行銷」,說穿了,就是資訊不平等的騙術罷了。
中國時報一直是我每日必讀的精神食糧,從中得到的知識量,可比擬大學四年的專業教育,每日的社論及學者專欄我必讀無疑,尤其是每週二南方朔所撰之文,對我來說已成上教會般的儀式。但在近一年來,開始在報內發現大量的巨塔蹤跡,在塔內我曾負責過新聞稿的撰寫,以及英文年鑑的編譯,在網路上依然搜尋得到。
所以對報內文中的撰寫方式,以及數據的呈現可說如數家珍,一看就知道不是經過新聞記者之筆,本來還對巨塔最近常上國際版頭條倍感離開之悔,但在與前塔員瞭解後,才知凡是皆有價格,商業掛帥的悉竅與荒謬在於,資本家會因利潤而賣你讓他上吊的繩子。在過了一年後,發現此道理依然沒變,巨塔依然是巨塔,數字則依然像流沙。
扁政府之前所盛行的「置入性行銷」(placement marketing),在經過當時的反對黨大力撻伐後,馬政府遂承諾在其任內,杜絕一切此類的行銷模式,但在政黨輪替2年後,台灣還是因此行銷手法,而使新聞自由度在國際媒體監控團體的排序下滑四位至47名,這無異於給馬政府打了個大巴掌。而最近更夯的業配新聞,更大剌剌的將政府部門所編撰之新聞稿,以對價方式賣給新聞媒體,供其刊登在新聞版面內,這突然讓我想起當時將要因立委關說事件的無奈,而捲舖蓋走路的我,長官們不理睬我的加班,而團團圍住塔內最熱門的中國部,討論隔天要在媒體購買A4版面的新聞稿,現在想起,不勝唏噓哉。
統治階級使用媒體,進而控制人民的思想在一次大戰前已是門顯學,威爾遜總統為了要唆使當時主和的人民參戰,建制「公共資訊委員會」,藉以製造仇恨敵人的氛圍,成功將美國帶入戰爭。公共關係大師伯內斯(Edward Bernays)則在一次大戰期間,受菸草廠商的僱用,提供其對操控大眾心理學的研究心得,成功的增加婦女抽煙比例。
當時菸草公司對於遲遲無法打入女性市場而困擾,原因是女性抽煙在當時保守的社會下不被接受,伯內思在學習了老舅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對「陰莖羨妒」(penis envy)的論述後,唆使一群少女在紐約每年舉行的復活節遊行中,在他的信號指使下,把藏在裙內的香煙掏出點燃,並高喊爭取女性投票權,藉以挑戰傳統的男性權力基礎;此後,女性的吸煙數便大量成長。
但在細究抽煙與女權的連結後,吾等實難串連兩者的關聯性,女性並沒因抽煙而更自由,反而使身體更差,但如伯內斯所說,「大眾是愚蠢又好操弄的玩物,所以政府不能相信民主的信仰,將決策交付予民眾。」隨後,大眾傳播之父拉斯威爾(Harold Lasswell)亦呼應伯內思之言,並提倡政府利用複雜的國家宣傳機器(state propaganda apparatus)箝制人民思想,遠離民主機制;而新聞之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則直接稱民眾為「困惑的牧群」“bewildered herd”,不時要受到決策菁英的鞭策及控制。上述三位學者,就是整個當代大眾傳播 的精神人物,台灣的新聞想不要被操控,實為無稽之談。
總的來說,新聞的議題製作有分三個程序,第一道程序為議題設定(agenda-setting),在此階段內,媒體會控制閱聽者可接收到的議題,決定何種議題值得討論,比方說前一段時間吵的沸沸洋洋的ECFA,吾人之所以會拿來辯論,就是媒體守門人,掌握了議題製造權,閱聽者也只好乖乖的被餵食相關資訊,而不願參與的人,將遭邊緣化至議題外圍。
第二道程序則稱作「即刻的評論臧否」(priming),此一技倆為暴露閱聽者在媒體所提示的資訊中,讓某些在體制內欲支持的觀點,以突顯(salient)的訊息,在閱聽者的潛意識中植入,比方說,在ECFA的議題中,先行提出某廠商因ECFA而受益幾十億的例子,此一數字的提出,已在閱聽者的觀念中,種下ECFA可使廠商賺飽飽的訊息。十億這數字,就是提供潛意識的priming機制。
最後,媒體亦可框架(framing)議題的討論範圍,指定可討論的條件,制定禁區(off-limits)以限制討論邊界,比方說在ECFA議題上,媒體可框架議題的討論於國家的GDP需持續成長的共識上,抑或台灣的經濟發展,一定要靠兩岸市場的打通,但此等經濟模式,並非一定是如此;又或是綠營比較拿手的「愛台灣」話權等。但媒體夾雜民眾對其專業度的信賴,通常是不會質疑所設的框架。而最近的業配人生及政府對媒體的掌控,大量運用上述三種技倆,偷偷的在洗我們腦,再再的證明媒體的第四權(台灣應該是第六權吧),與政府親親蜜蜜,你濃我濃,且有證據顯示,政府已快取代商業廣告為媒體最大收入來源。
我有幸在巨塔內當過生數字的能手,將了了的成交金額,掰的天馬行空、飛簷走壁。之後在網路上google到先前所撰的新聞稿,真令人有嘔吐的感覺,深感歌德《浮士德》書中那位與魔鬼打交道的阿德,變賣自己靈魂的行為產生共鳴,也許代價不會馬上兌現,但凡寫過必留下痕跡,而靈魂的影子,是連在睡夢中也不會忘記你的。
台灣若要享有乾淨的媒體空間,觀眾敏銳的資訊過濾網依然是不二法門。拒買、拒看、拒聽的「三拒頭」確實可使人暫時的「三拒輕安」,但長遠看來,我們亦要擔任「主動閱聽人」的角色,如實反應對媒體亂象的不滿,大師以後也無須再看到巨塔那礙眼的廣告了。
延伸閱讀: 業配人生與九層巨塔; 業配人生與介壽巨塔; 廣告與媒體
*****
後記: 在黃哲斌的業配人生之文出爐後, 除了死對頭《自由時報》落井下石, 趁機報導外, 幾乎沒有任何媒體追蹤過, 各家新聞業者心態可謂司馬昭之心矣, 但我仍在茫茫網海中, 搜尋到公視的一篇報導如下:
根據該報導所言, 政府資金已取代商業廣告為報社的最大收入來源.
http://sophist4ever.pixnet.net/blog/post/27124496
我也看旺報網站,不過是拿來當試刀的稻草人,刀法要練才不會生疏
所以媒體人已經毫無尊嚴可言 因為他們自己都不當回事
像是ECFA有沒有那麼好的問題? 其實不論藍綠
只要他們想推什麼政策 就會有一堆看似非常合理的數字
結果 失業率雖然在下降 但人民卻絲毫感受不到實質效益
追根究柢 也只是獨厚財閥的一種生財手段
就像在廣告學的第一堂課 教授告訴我們 廣告具有教育觀眾的功能
我馬上就豁然開朗瞭解廣告是怎麼一回事了
所以化妝保養用品使用說明 會從原本的一週使用兩次 一次兩滴
變成一週使用三次 每次三~四滴
至於其功效 說到會飛天 會遁地 還會找名人來搭戲
無所不用其極 這就是可悲的媒體生態 可悲矣~~~
這篇寫的好極,剛剛已將這篇文章收納到《培養孩子國際觀的迷思》文末的Latte時間,附上連結至此文! _/\_
那麼在置入性行銷, 勉強及五十步ㄉ日子裡理性與良知在那裡?
今天要檢討將置入性行銷發揚光大ㄉ領頭羊和蕭規曹隨ㄉ領頭羊一起批判,
不如將杜絕改為規範.
誰是官管單位-------------- 加 油 !
明天就靠"官管"單位ㄌ !
當然,如果自由時報今天肯報導並批評民視和三立的業配新聞,分別高居電視臺的第一名和第三名,再搭配中國時報的事件,那絕對不會讓人覺得自由時報有立場問題,但事實上自由時報的立場很明顯稱不上客觀。
大小眼本身這個疑問也是相當奇怪。如果中國時報業配事件不會成為自由時報(綠色)的註腳,那麼自由時報如此不客觀的報導得到落井下石的評語,又何以成為藍色的註腳?格主只是就事論事罷了。
由此可推斷大小眼是擁護自由時報和綠色的,因為自由時報的角度認為批評藍色就是綠色註腳,所以反面只要看到批評綠色就認定是藍色註腳。
我說,從大小眼的發言看來,那麼一大篇文章他只看到他在意的部分。閱聽者的素質墮落,難道也不是新聞媒體墮落的一環嗎?事實上閱聽者有政黨立場及喜歡輕鬆無負擔的新聞,對於外國新聞不感興趣,不也正是政黨和企業可以伸手媒體的媒介嗎?這算是市場經濟理論呢(供需理論)?還是共犯結構呢(政府、人民、媒體揪著一起墮落)?:D
新聞報導,政論節目,各領域的談話性節目等,越看越像購物台
如今見到大師現身說法
事實與真相,果真其然...
如果有一系列的媒體圈內人公開自爆
那真的是我國的一大福音
也可使人民意識前進一大步!
不知英雄何時出現...
如果是要簽"監督媒體自願役",
那我早簽了,
只是能力智力尚不足,
無法當英雄級人物
頂多只能當個一兵級數的吧
不過論意願倒是充足的...
其實我很同意報紙和新聞都是虛假,煽情,利益導向。不過人生活在社會上,還是需要資訊。不知道大師平時有什麼優質的資訊來源?
2014/03/19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文/張裕亮 (南華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長期來,台灣傳媒記者產製中國新聞,主要是透兩種途徑:一是在台北編輯室內根據各類消息來源選擇、判讀與取用﹔二是前往大陸實地採訪報導。而影響傳媒記者產製中國新聞的因素,除了受到自身大陸政經社會知識系譜及專業採編能力外,記者身處傳媒所有人的中國觀,更是關鍵因素。
由於中國新聞涉及高度專業性,因此無論在台北編輯室或者前往中國大陸採訪,如何選擇、判讀與取用中國傳媒消息來源、西方傳媒消息來源、香港傳媒消息來源、獨立網站(多維新聞網、博訊網、陽光時務、大紀元新聞等)、中國大陸網路論壇、博客、微博,如何搜集、取用、截取視頻網站(優酷網、土豆網、56網、酷6網等)畫面,以及如何剖析這些消息來源代表的意義及背後隱藏的政經利益,都考驗記者本身的中國大陸政經社會知識系譜是否足夠與正確。
就以台灣傳媒產製中國新聞時最常引用的香港消息來源來說,例如文匯報、大公報、鳳凰衛視、陽光時務、明報、亞洲周刊、南華早報、信報財經新聞、明鏡網等,究竟哪些是接受中國國務院補助、肩負中國對台政策試探氣球的橋頭堡 ?哪些是與中國政經利益千絲萬縷、扮演「小罵大幫忙」的協作平台?哪些是原有廣東南方報業集團報人出走、秉持對北京批判的獨立傳媒?哪些是身處中港夾縫,既要為港人發聲、也不能忽視北京壓力的香港本土傳媒?這些都需要記者具備相當程度的專業知識。
再以台灣傳媒記者前往中國陸採訪為例,雖然中國國務院台辦於2008年公佈《臺灣記者在祖國大陸採訪辦法》,適度放寬採訪規定,但大體而言大陸採訪環境仍非開放透明、友善便利。就以今年3月在北京進行的12屆全國人大2次會議、全國政協12屆2次會議兩會,以及每五年換屆一次的黨代表大會、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兩會,記者如何藉由平日建立的消息來源,正確解讀各項議程的背後含義,以及在訊息不甚透明的採訪環境下採訪挖掘有價值的新聞,這絕非朝夕的採訪歷練可成。
台灣傳媒記者在選用、判讀各式消息來源時,除了本身具備的中國大陸政經社會知識系譜及專業能力以外,不容諱言的是,更重要的因素是來自傳媒所有人的中國觀。從政治立場的光譜來說,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傳媒所有人的中國觀,恰恰映照出當前台灣傳媒報導中國新聞時身處的爭辯的意識型態觀。
以2008年旺旺集團接手中時媒體集團後,持續發表有關兩岸關係的言論,明顯的過於揄揚中國獲得的總體發展成績,忽略了潛藏在耀眼建設背後的諸多政經社會問題。同時,該報在報導中國新聞時使用的報導框架,營造了中國崛起下大陸市場蓬勃發展,已成為全球資金搶進區域,台灣豈能自外的論調,這難免讓外界聯想與其傳媒所有人在大陸龐大投資利益有關。同時,從該報報導劉曉波獲得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事件看來,與當年處理1989年天安門事件時,以10多個版面顯著、嚴厲批判中共迫害民運人士的報導方式,已不可同日而語,在報導篇幅及批判力道上明顯大幅限縮。
至於一貫強調「本土化」、「反統」、「去中國化」言論立場的自由時報,並未設置大陸新聞中心,所有中國新聞都是由國際新聞中心選譯全球大通訊社外電而成,且多數以負面報導為主,譬如中國官場貪腐、中國威脅論、中國迫害人權、中國生態惡化、中國對台的政經統戰等論點,這提升了國人對中國的警戒,確實盡到傳媒守望功能。但卻難以看到該報對於如下議題,例如中國總體實力崛起後在全球國際戰略格局扮演的位置,中國在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主導地位,台灣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與加入RCEP的連動關係,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後中資企業來台投資的行為動機,進行細緻嚴謹的分析,讓台灣民眾面對中國的快速崛起,徒然加劇「恐中」、「懼中」的心理,未能指出台灣如何藉此尋求機會之窗。
至於當前電視台產製中國新聞,在伴隨兩岸電視台合作機會日益增多下,經常是透過影像交換方式進行新聞改寫,播出時往往將大陸電視台台徽遮蔽,直接掛上「在家記者報導」,不透露新聞來源為何。在報導題材上,受到《蘋果日報》登台後掀起的「羶色腥」式社會新聞影響,再加上硬性新聞畫面取得不易收視率不佳,使得電視台在產製中國新聞時,開始將焦點集中在以獵奇、搜祕為主的大陸社會「奇聞軼事」。
台灣傳媒兩岸記者作為第一線報導中國大陸政經社會發展,報導的內容對我方政府及智庫決策考量,對台灣民眾型塑彼岸的觀感,以及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想像的建構,都影響甚鉅。然而受限於記者本身的知識系譜及傳媒所有人的中國觀,台灣傳媒再現的中國圖像往往異極大。那麼台灣傳媒報導中國新聞時究竟要站在何種立場,從憲政出發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觀點,應該是記者最佳的報導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