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k-oil.jpg       

前段時間旅居英國的網友魔法繼母來大師論壇一訪,在閱完稍早前所撰的「大師環保三部曲」後,留下有關英國實驗性質《轉型鎮》“Transition Town”的資料供我參考,我尋著路徑前往一探,對此針對石油峰值危機(peak oil crisis)而組成的革命性環保社區做了入門的認識,但最後讓我遲遲不離網頁的並非網內對這社區的簡介,而是文中引用一位美國生化博士及製藥商Pfizer之前副總,Chris Martenson的一系列有關經濟與能源演講,該演講名為 “Crash Course”。

我原本答應魔法繼母寫篇關於《轉型鎮》的簡介,但囿於我對此社區不盡瞭解,又因本論壇已輪到了經濟篇的排序,遂於此篇簡短介紹Martenson的Crash Course系列給台灣讀者認識。在Crash Course中,Martenson將課程以三個E(Economy, Energy, Environment)串連在一起,並解釋為何未來20年的世界,將迥異於過去20年的發展典範(developmental paradigm)。

*原演講影片,但沒中文翻譯,想看懂,還是先讀大師文囉!!

 

首先,第一個E為Economy,也就是經濟。於此,Martenson介紹了金錢(money)的特性。異於大家舊有的認知,Martenson解釋,所有的金錢都是靠借貸而產生的 (all money is loaned into existence) ;於是,一個經濟體的金錢,永遠會比債務少,原因是在經濟體的初始,銀行為了要營利,會將金庫內的100元借給某甲投資事業,而某甲在一段時期後,必須償還原先的100元外加利息,因此這經濟體的總值,勢必比原先的100元還多,並須有額外增加的經濟活動,以滋長多餘的金錢。

倘若這個經濟體要持續運作,必須不斷的擴充,而且速度是成指數性成長(exponential growth),亦即每年的成長率,會比去年以指數倍數累積(2*2=4,4*4=16),非直線形 “linear growth” (2+2=4, 4+2=6),這邏輯好比愛因斯坦所述之:「世上比原子彈更恐怖的數字就是複利公式」。若將時間拉長,此經濟體會在未來的某一時間點突然擴充(sharp spike),且成曲棍球竿狀,在尾端突然以接近垂直的幅度驟升,而為了償還龐大的總債務,此經濟體又必須不斷的指數成長。

數字顯示,美國目前國內流通的貨幣約有14兆美元,但債務卻有52兆,有著約38兆的資金缺口。整體經濟為了要彌補這38兆的失調(asset/liability mismatch),必須要比之前花更多的物力及資源才能讓14兆的金錢償還52兆的債務,這代表著眼前的經濟若要持續,我們須花更多的資源再投資,才能讓經濟系統持續運轉。Martenson用「必須成長」“must grow” 的邏輯,來形容第一個E「經濟」的結論。照此邏輯看來,我們其實都是卡奴而不自知;突然間,佛家所說的惡性輪迴,歷歷在目,著實令人毛骨悚然!

Rob_Kirby_3_image002.jpg

                         曲棍球竿狀圖形

Martenson亦在演講中引用魔術滴管(magic dropper)的例子,予以解釋指數成長的魔力,比方說有一個滴管,每分鐘會滴指數倍數的水滴於杯中,M氏遂問在場的觀眾如此的滴水動作,會讓一個上了手銬的人,有多少時間從一個可容納數萬人的足球場中逃脫,而不遭淹沒。在場許多人答6小時,有人答2天,我本來是猜1個月,但深覺出題者是在考複利的陷阱,於是縮短到1禮拜,但謎底揭曉,答案居然是只有45分,M氏解釋道,這魔術滴管會花前40分鐘僅填滿百分之三的球場面積,卻會在剩下的5分鐘迅速填滿剩餘的百分之97的面積,這指數倍數的威力,夠嚇人了吧。

Martenson又介紹另一個E的概念--能源(Energy)。科學家估計,地球的原油抽取量已於2008年11月達到峰值(peak oil),在這之後,原油的抽取方式將越趨困難,所投入的能源出入比(input/output ratio),會大幅降低。比方說今年初的英國石油公司BP漏油事件,就是因為地球上可輕易抽取的蘊藏地帶,若非耗盡枯竭,就是已達生產飽和,科學家們須到處找人類尚未蹂躪之地進行抽取。

offshoredrilling.jpg

BP於是在墨西哥灣中,於海面下深達18,000英呎的深海,抽取並非豐藏的油礦,而所投入的人力及資源比例,大大少於油源豐富的中東或北海油田的投資報酬率。因此 ,Martenson在第二個E--能源的範疇中,推導到「無法成長」“Can’t Grow”的結論,Martenson認為,上述足球場的最後五分鐘時間,相等於人類歷史約20年的光景,也代表說,我們僅有約20年的時間作任何有意義的能源補救。

但迄今為止,人類都是以線型思考模式(linear thinking)作所有的經濟及政治決策,我們不擅長駕馭指數模式思考,乃至誤把每年的各位數成長率,當作微量增幅,但人類的工業革命,在100餘年前大量使用石油來驅動指數成長的經濟後,每年所消耗的石油量,已於最近達到曲棍球竿的尾部區段;也就是說,雖然經濟在帳面上仍每年顯示僅各位數的成長,但我們彷彿是已經走到了最後5分鐘的魔術水滴實驗,準備在最後20年間,以天文數字量耗盡能源。

最後,Martenson介紹了第三個E—環境(Enviroment)的觀念。在此,Martenson引用了一張約莫19世紀的銅礦工,坐在一塊巨大的銅塊相片當作範例,當時的採礦者無需深鑽地底挖礦,大部分的礦物已直接暴露在陸地上,曠工僅須直接採集就好;聽說初期台灣的金瓜石與美國西部的舊金山一帶也是如此,掏金者僅須手持一盆篩籃,在河中篩呀篩,就有一堆金塊給篩入籃內。但世界在進入20世紀後,地面上的銅礦皆遭開採畢,採礦產業必須深鑽至地底採集,但此時期的礦物蘊藏量亦不容小覷,純度也令人滿意,無須多花資源提煉及萃取。

copper-nugget.gif

       有夠大的19世紀銅礦,且直接暴露在陸地上

但當工業發展進入21世紀後,現在的採礦工業,為了採集並提煉1磅的銅礦,須耗費500磅的土地資源,結果就是為了採集僅剩的礦物,企業必須摧毀一整坑的土地,這對地球資源之耗損,可說是空前絕後。目前中國大陸吵的正夯的稀土,每開採1噸,就要破壞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剝離300平方米的地表土層,產生2000立方米尾礦,並造成驚人的水土流失。Martenson於是在第三個E的概念上,推導出「耗盡」(depletion)的結論。

1-1245537247-bingham-copper-mine-provox-ut.jpg

現在要花這麼一大片土地,提煉一小部份的銅礦

目前人類的生存機制,被上述無法共存的3E模式給拉扯,有點像經濟學的「無法並駕之三頭馬車」原理,被硬拉著往不同的三個方向跑;一個是經濟(Economy)的「必須成長」“must grow”,另一邊是能源(Energy)的「無法成長」“can’t grow”,而再一邊則是環境(Environment)的「耗盡」“depletion”。Martenson指出,我們所剩的時間無幾,因為指數的經濟成長,碰上已過的能源峰值,外加正在因人類於前2E的失速發展,而導致耗盡的第3E環境,僅容許人類約20年的時間作根本性的調整。

deplete.jpg

人類歷史在剛開始的千餘年中,因並無目前的經濟模式以及工業器具,因此有非常多的時間浪費,實驗極端笨拙的發展方式,但我們已經遠遠地告別那段黃金期了,人類可允許犯錯的空間已不多,Martenson鼓勵我們挑戰一些理所當然的觀念,像經濟是否一定要持續成長,這可能代表著的是更長的工作時間,但意謂著更差的生活品質,與能源上癮症,且長遠看來,此種經濟模式,並非可永續的,Martenson遂提出經濟收縮(Economic Shrinkage)的概念供參考,讓每年的經濟活動逐年趨緩,並縮短過多的工作時數,增加福祉。如今的人類,正處在關鍵時刻,未來我們以及子孫的出路,就掌握在你我手中下一秒的抉擇了。


               Crash_Course_Promo_Card_Black_-_Universal_Front.png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